別看扁小確幸!台灣年輕人的終極競爭力:別人沒有的_____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3-11 14:44
  • 更新:2018-07-17 09:31

別看扁小確幸!台灣年輕人的終極競爭力:別人沒有的_____

(圖/shutterstock)

 

文/艾兒莎

 

25 歲那年,我帶著美夢離開台灣,

那個對未來的憧憬與無限遐想,

讓我有一股強烈的行動力勇往直前,

無所畏懼。到了新加坡後,

經過友人與同事的介紹後,

認識了不少在星國工作的各地亞洲青年,

當然也有很多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

一連串的交流後,

我不斷地驚呼這個國家的年輕人都「太強大」了,

進而常常將崇拜的眼光,投射在他們身上。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他們大都有著同樣的性格:

為了求生存,非常、非常努力地工作,

有些人甚至是有兩份工作。

這裏也有很多中國青年,

除了「富二代」、「官二代」那群外,

中國青年其實也有不少

做著非常低薪的服務業工作;

還有一群北京大學前幾名畢業的那種優秀青年,

進入到世界百大企業的主管們,

也都竭盡所能地往上爬,

只為能求得一片自己的天。

 

去年我接了公司的新產品計畫案,

比較常出差至香港,

發現香港的年輕人跟新加坡人所擁有的特質頗為雷同,

不論是語言、學歷背景、精進程度......等,

都很有所謂的「競爭力」。

 

「那麼,台灣人呢?」

「台灣年輕人的致勝力到底是什麼?」

很多媒體與朋友,都會這樣問。

 

相較之下,我必須老實說,

台灣年輕人普遍看來,

較容易讓人有軟弱與沒自信的感覺。

或許受限於語言能力,

也或許因為對自身的肯定不夠,

在這些如此激進向前的國家氛圍中,

台灣人往往顯得更「慢」。

這也就是為什麼,

一開始我實在無法具體回覆這類問題。

 

直到我繼續在星國工作的第二年,

才感受到過去我崇拜的「強者特質」,

只不過是汲汲營營的周邊效應而已。

我並非否認這樣的努力是錯誤,

而是從他國年輕人反觀台灣人,

才發現,我們擁有的,

反而是更多元的成功定義,

職涯規劃並非只以現實的金錢、升遷為導向。

 

例如,

我身邊有些台灣朋友除了正職的工作外,

晚上或假日會兼職,

但他們卻都選擇在下班後做自己喜歡的事、

或慈善事業,不論報酬多少。

這種選擇就我觀察,在新加坡年輕人身上,

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因為就算是另一份兼職,

他們也寧願是有更多收入機會的事。

 

我覺得,

這就是台灣人對於夢想與生命的一種憧憬,

是一種「浪漫情懷」。

而我確定,這種情懷不但非常有意義,

且絕對是我們在人才競爭中的致勝關鍵。

 

在我們談夢想時,會有無限多種可能,

並在遠大的目標中,

加入些藝術、音樂、流浪、慈善的美好元素在內。

我們就算成不了賺大錢的企業家,

也不會認為自己失敗。

儘管在新加坡人的眼裡,

這種情懷可能只是失敗者的藉口,

但這怪不得他們,因為長期菁英教育下,

必定會產出這樣的種子。

 

事實上,對未來與人生意義的追尋,

需要不斷的嘗試與接受,

而這過程其實需要長時間反覆試驗的。

台灣年輕人容易被誤解,

成為長輩眼中的「不踏實族群」、

外國朋友眼中「不知道在幹嘛的追夢人」,

甚至被解讀成過度浪漫的小確幸,

其實正是因為如此。

 

那麼,

我們該如何利用這項「浪漫情懷」的特質,

變成我口中的致勝能力呢?

 

或許個人一直很欣賞的日本「職人文化」,

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所謂職人、或達人精神,我的理解是:

找出任何一件心底深信的最小事物,

不用金錢檢視自己的興趣與技藝,

狂熱的繼續專注與投入,

從細小的事著手,

且不管是多久都不怕沒有現實、金錢上的回饋。

這些日本職人文化的特質,

雖跟我所提的理想還是略有差異,

但從我們自身擁有的特質中,

加入專注致志的職人、達人概念,

絕對可以強化我們和其他國家競爭者的差異。

這也反而是我們在一直呼著口號,

要向其他「強國青年」看齊時,

自己往往忽略了的絕佳方向。

 

有趣的是,

當我與中國友人談到這個觀點時,

他不以為然的一笑說:

「你們就是喜歡把自己弄小了,格局也都小,

在我們這裡,不做大就乾脆不做,」

我當然不同意,但也可以理解,

不同時空背景下,每個人和國家所適合的走向,

絕非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但至少以我自身與身邊朋友的困境看來,

專注所愛、熱情付出、

甚至有點不計(現實)代價的投入」,

是台灣新世代,

能充分利用情懷與夢想征戰國際舞台的最好方式

當夢想化為實際行動,也不再流於空泛。

接下來,或許,再把格局放大,

以世界為舞台,找到套現(實現的“現”)方式,

就是台灣年輕人擁有的終極致勝力。

 

延伸閱讀:

 

本文獲換日線授權轉載刊登,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Susan )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