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丹麥媳婦,亮麗背後的洋蔥路

《換日線》

《換日線》

  • 2016-03-02 14:32
  • 更新:2018-07-17 09:31

來自臺灣的丹麥媳婦,亮麗背後的洋蔥路

(圖/shutterstock)

 

「丹麥最讓我欣賞的是整個社會體制,

不是去成就金字塔頂端 3% 的人,

而是大家一起努力,讓其他 97% 的人們,

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居住哥本哈根 20 多年的心艾說著。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當年,這女孩不過十多歲,

便勇走非洲、歐洲等國,

甚至隨心所至,在印度靈修 5 年,

她熱愛挑戰、冒險,做任何事情都無愧於心。

大學沒畢業,等到去英國想念時才念,

可說從小就走不了台灣囝仔的正規路。

 

我陪著心艾前往麥格辛(Magasin)百貨,

來趟年度聖誕大採購,

這間百貨在 1868 年從小小布行起家,

最後成為丹麥許多百貨的樣板。

 

這份背景,巧妙呼應心艾為愛初來丹麥,

5 年擺地攤賣衣的歷程。

 

心艾說著,來到丹麥,

國外學歷剎那 化成灰,

丹麥只認可自身的教育,

碩士對當地人而言是大學學歷,

但在這消費實在高得驚人,

一般家庭要雙薪才有辦法生活。

 

我看著心艾嬌小的身影,

穿梭在令人目不暇給的聖誕採購區,

想像她曾苦尋不到工作,

從一個志氣地攤女孩到哥本哈根開了 4 家店,

放眼歐亞洲市場,轉眼二十多年,

心艾早已成為兩個聰慧孩子的媽、

能獨立生存的女強人。

 

「妳可以很丹麥,

但終究不是丹麥人」

丹麥的福利確實很好,從出生到進棺材,

政府的「養育之恩」是高消費,

高稅制的回饋。

 

但這前提是,妳得是丹麥人。

婚姻可以解決簽證,也同享福利,

但仍有許多事情得靠自己。

最切身的價值觀衝擊,常令人力不從心:

 

一、想融入當地,就得學習在地語言

「妳可以很丹麥,但妳最終不是丹麥人。」

形同社交鑰匙的丹麥文,讓心艾學會謙虛,

過去她活在台灣學制所反應「英文是一切」

的雄霸心態,英國學位更讓人自信滿滿,

如今來到維京祖國,卻直接吃了閉門羹。

 

「丹麥英文優秀者大有人在,

會讓人鬆懈學習丹麥文,

但學會當地語言,妳才有辦法生存,

我最深刻感觸是自己看醫生,

護士打什麼藥都聽不懂的無助感。」

 

 

 

二、有人的地方,就有隱藏的階級

被稱為與天堂最接近的丹麥,

沒有成為移民社會的需求與背景,

因此想找工作,外國人得先擁有當地學歷、

流利的丹麥語和英語等層層關卡,相當困難。

 

那邏輯就像人人都能進去 Hermès,

但不是誰都買得起,有人的地方,

就可能有隱藏的階級。

 

心艾還必須面對,兩個孩子擁有父親的血統,

能隨口說出純正的丹麥語,

他們的社交圈從出生就開始,

心艾得從「誰的太太」、「誰的母親」

來努力讓自己被看見,

這份隔閡常常讓人從心底滲出孤獨感。

 

三、非物質取勝的社會,

考驗真實的 自身價值

物質在這沒什麼意義,

因為扣掉超過 50% 的所得稅後,

送報生與律師,彼此均富,

這考驗著台灣人得真實面對自身價值,

無法用學歷、工作、外表行頭來定義自我存在。

 

四、台灣好媳婦 VS. 丹麥太太

台灣好媳婦與丹麥太太,

這兩者之間衝突到不行,

前者必須打理一切,

但做人又不能太「欠咖」(精明)。

老公負責賺錢就好,

逢年過節將父母、孩子照顧得妥當,

光芒絕不能勝過男人。

 

但後者則是將熱情、快樂投注在事業與生活,

丹麥的公婆許多事情會自己來(連倒茶也是),

媳婦能保有自我的空間,

獨自和姊妹淘約去度假,

請老公顧家的不在少數。

 

丹麥老公分享,即使到現在,

心艾還是很不容易放鬆,

仍會有很愛催促的習慣,

總是什麼事情都要到位,

但對老公而言這卻少了過生活的滋味,

因為妳想控制一切,

殊不知是被生活掌控。

 

五、學習放手的教育觀

心艾說最難的是對孩子真正放手,

畢竟自己出生傳統家庭,

父母管教很嚴,心艾只能不斷回溯與反省,

想想過去自己要的快樂,

現在能不能給得起?

 

反過來,丹麥爸爸卻做的很順暢,

土生土長的文化環境,

丹麥人給孩子最自由的空間,

並積極保護那純真的心靈。

 

這一點,反應在這次的聖誕節採購上,

許多父母提著大包小包,

因為在丹麥各個家庭,會在孩子成年以前,

12 月從 1號開始的 24 天,

每天都在床頭的聖誕襪裡放禮物,

他們相信聖誕老公公是真的存在,

這是丹麥文化尊重讓孩子想像的權利。

 

 

 

最後,我來到心艾的家,

放眼望去美麗的北歐建築,

廚房等同於這個家的心臟,

她煮了碗母親寄來的宜蘭麵線,

當年母親無法諒解的遠走,

都在每年的雪融裡逐漸消逝。

 

她笑說著母親也被丹麥女婿影響,

對自己放過許多,這門課題,

她學到最多的—─便是懂得自己創造幸福。

 

這時候,我突然感到

「這世上最殘忍的掠奪,

是在孩子的心中放入恐懼」。

我們活在父母與人們的期待裡,

習慣創造標籤、以達到要求,

用自身的優越作為幸福。

 

台灣孩子的心在高度的

競爭與比較中,

變得脆弱不堪,

我們把一群孩子訓練成站在起跑點更前面的鬥牛,

還沒出發,就回頭跟圈子同伴鬥得你死我活,

我們即使遊走在其他文化,

也無法輕易卸除恐懼。

 

我們甚至習慣這份恐懼,

過多的幸福反而無法適應。

直到和心艾一同回首來時洋蔥路,

看她不斷在兩國文化裡掙扎、平衡,

最後淡然且自信地走過,

才明白光鮮亮麗的背後,

辛勞是雨水、堅忍是種子、樂觀是陽光,

才能在屬於自己的家園,遍滿大樹。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熱門文章:

 

本文由 換日線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

 

《換日線》

《換日線》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 超過 40 個城市的 90 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 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 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 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換日線 Crossing 臉書官方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fr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