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的「亮點」 看見資訊科技發展帶給人們的省思

人渣文本

人渣文本

  • 2016-02-19 14:58
  • 更新:2018-07-17 09:31

一張照片的「亮點」 看見資訊科技發展帶給人們的省思

(圖/shutterstock)

 

有個古老的價值議題最近又被掀了出來,

在網路上引起一些爭論。

起因是張電影首映會的現場照片,

圖中多數民眾都拿手機搶拍走過紅毯的明星,

就一位老奶奶帶著微笑,

用雙眼來捕捉這一切。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3C產品普及

大家都忘了「用眼睛看」

許多人因此感嘆,在3C產品普及的現在,

大家已經忘了親眼欣賞,

只顧著拍照而錯過了許多美好的瞬間。

某些攝影狂熱者更是無所不拍,

出去吃飯每道菜都要拍,

甚至光拍照就花掉一半以上的玩樂時間。

而拍那麼多,卻都幾乎不會再次翻看,

根本是浪費人生。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

認為攝影還是有其價值,

甚至比親眼看更有意義,

因為攝影作品可以儲存、分享、再利用,

其延伸性遠比親眼直觀要好上太多。

究竟哪邊的說法是「對」的呢?

 

「欣賞」是個美學議題,

而「對錯」是倫理學議題,

要從美學談到倫理學,

需要先釐清一些細微的差異。

 

獲取美感價值「感知、保存」

在創作者之外,

一般人獲取美感價值的主要模式有兩種,

第一是「感知」,第二是「保存」。

 

「感知」的形式非常多元,

你可以透過眼、耳、鼻、舌、口或皮膚,

也可以綜合這些官能來進行體驗。

親眼欣賞一片楓紅美景

就是「感知」類的體驗活動,

那透過攝影鏡頭來「看」這片楓紅呢?

當然也算。

所以「攝影」和「用眼睛看」,

在獲取美感上就差不多囉?

 

還是有點差別。

攝影還牽涉到「保存」這種活動。

人們可能以為「保存」不是審美領域的活動,

進而忽略了其所能獲得的美感價值。

但對多數人來說,

「保存」說不定是更主要的審美活動形式。

 

人都有「保存欲」,

這很可能是演化出來的生物本能,

所以你總會不自覺的收存某些東西。

像是阿宅會收藏滿櫃的漫畫,

整齊排好之外,還本本都加上書套,

卻很少拿出來看,還一直補充新的。

 

 

 

許多紳士的電腦D槽,

更是收藏了一堆A片,

整理編號造冊之餘,

一樣很少拿出來欣賞,卻仍不斷補充新的。

 

女生也有類似的活動模式,

像是空間永遠不夠用的衣櫃,

總是少一罐保養品的化妝台。

但許多衣飾與妝品「入庫」之後,

就難有重見天日的機會了。

 

我們總是會拉開櫃子,

隨手扔進一些小東西,

「想說以後會有用」,但其實都沒啥用。

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不會看、不會用,那就不該收藏吧?

 

對當事人來講,這些東西放在那邊,

心理就會有種踏實感。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收藏品的價值,

並不是在於其本身的市場價值,

而是一種不可量化的美感價值。

而我們之所以能把握這種價值,

是透過「保存行為」。

 

所以阿宅為什麼要收藏那麼多漫畫呢?

當他把漫畫細心的包上膠膜書套,

準確的塞進書櫃的空間時,

他就已經透過這行為「爽」到了,

體驗到其中的美感。

是這個「保存行為」讓他獲取美感價值的。

 

同樣的,收藏A片卻不看的紳士,

也是在重新命名資料夾的瞬間,

或完成下載、儲存的瞬間,

就獲得了「保存」的美感價值。

 

女人呢?

也不是穿上新衣才會滿足,

光是把新衣收進衣櫃的「那一動」,

就能獲得天人合一的快感。

 

或許是因為缺乏「感知行為」層面的審美教育,

對於多數人而言,

「保存行為」就是主要的審美行動。

 

老奶奶用「雙眼」看明星

拉回原來的主題。

老奶奶選擇用雙眼看明星,

是透過感知行為來獲得美感價值,

而其他人用手機拍,除了以感知

(可能是透過觀景視窗,小了點)

來獲得美感價值之外,

更包括以「保存行為」來獲得美感價值。

這是兩種不同的美感體驗形式,

許多人在探討此議題時將之混淆了。

 

瞭解這種區分,

我們才能從美學議題進到倫理學的層次。

 

就負面角度來看,

老奶奶的欣賞法不見得能盡如人意,

她可能老眼昏花看不清楚,

不如拍下來細看。

相對來說,攝影這邊也不見得會比較好,

他可能拍沒拍成功,看也沒看清楚,

落得兩頭空。

 

沒有什麼審美活動是必定「對」的

自己喜歡就好…

所以重點在於

確認自己要從什麼角度獲取美感價值,

並且努力做到好,

而不是在搞不清楚重點的狀況下,

忙了半天卻一無所得。

 

除了「自爽」之外,

當我們的審美行為

可能擠壓到其他人的生存空間時,

其倫理問題就會由自身往外擴。

我們應該在合理範圍內體諒、

包容他人的各種審美行為與需求。

 

像是出去吃飯,認真吃,

以感官來好好品嘗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這可以獲得一種美感價值。

每道菜都拍呢?也無不可,好好拍就是。

但持不同審美活動形式的人,

彼此也該協調好,

讓想品嘗的人不至於等到菜冷掉,

也讓拍的人可以取到理想的景。

 

各種美感體驗都有其價值,

多元的欣賞活動可以讓社會更加豐富且均衡,

因此沒有什麼審美活動是必定「對」的。

 

 

 

不妨回去看看原圖。

在圖中的老太太,因為身型矮小,

也只有卡在最前排,

才能用雙眼看得到明星。

而攝影者呢?

因為取景較自由,所以排在後頭也沒差,

只要手持裝備能高舉過其他人頭頂即可,

這正好形成資源上的平衡分配。

 

若是所有人都想用雙眼看,

那這個場景中,還有多少人笑得出來呢?

 

本文由 人渣文本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人渣文本

人渣文本

作者介紹: 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行事卑劣,手段兇殘,但業主付錢爽快時,則會非常乖巧。 因為不會看,所以關閉留言,有意見請至「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粉絲頁或寫信至 lidance@hotmail.com 部落格:http://ninjiatext.blogspot.tw/

作者介紹: 周偉航,筆名人渣文本。行事卑劣,手段兇殘,但業主付錢爽快時,則會非常乖巧。 因為不會看,所以關閉留言,有意見請至「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粉絲頁或寫信至 lidance@hotmail.com 部落格:http://ninjiatext.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