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據「中央社」報導,台灣長榮集團總裁、
創辦人張榮發20日11時5分過世,享壽89歲。
張榮發,1927年出生於宜蘭縣蘇澳鎮。
張榮發沒有顯赫家世與學歷,
18歲進入日本船公司做管艙員,
憑著苦讀成功轉型為航海技術人員,
後自修考上三副,做到船長,
經歷十五年的航海生涯後,決定創業。
1968年,張榮發創立長榮海運,1985年,
創立了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船隊,
躍居為世界集裝箱船王。
除稱雄於海上集裝箱運輸外,
也積極拓展陸上運輸業務。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台灣開放空禁後,張榮發跨進航空業
於1989年成立
台灣第一家民營的國際航空公司長榮航空,
成為唯一能跨進國際市場的台灣民航業者,
主管長榮成為國際性的交通運輸集團。
身後名下財產不留子孫 籲年輕人別拼爹
「中央社」2012年2月曾報導,
《福布斯》雜誌2011年
公佈的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
張榮發當時資產是16億美元。
張榮發2012年2月7日與媒體茶敘時說,
他身後名下財產將全捐做公益,不留子孫。
張榮發1970年,也就是創業第3年時,
以長榮海運名義在學校設清寒助學金。
1985年成立張榮發基金會後,
更有制度推動慈善事業,
2011年透過全台灣7萬名警力通報系統,
將基金會的慈善觸角更快延伸到台灣各角落。
企業是為服務人群、回饋社會
他說,企業存在的最後目的
是為服務人群、回饋社會,
錢是流轉利世之物,不應獨享獨有。
很多人認為賺很多錢就是富有,
對他來說,努力賺錢不是罪惡,
但賺很多錢的快樂是短暫的,
因為擁有而得到的,也會因為失去而痛苦。
但如果將錢用來做善事,張榮發說,
看到他人因救助有「氣力」站起來,
做善事的快樂會永遠在「心肝內」,跑不掉。
張榮發認為,年輕人不要想靠父母,
應自己打拚,也不要怨天、怨地、怨父母,
應學習承擔。
他身後名下所有財產都會捐給基金會
做慈善事業,不會留給子孫,
他也期待他的子孫,繼續為社會做善事,
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籲一起行善 多次捐資賑災
台灣「天下文化」出版的《鐵意志與柔軟心》,
撰寫張榮發口述的33個人生態度。
書中揭露了一些外界不知道的張榮發,
例如張榮發基金會20多本「日報表」中,
不管公司業務如何繁忙,
他仍親閱每個協助對象報告,
有需要補充意見時,還會執筆親批;
例如一名婦女患子宮癌,
因無人救助不敢手術,但仍有兩名就學中子女,
張榮發看到公文,
立即批示「須多關心子女就業問題。
支票不要用,用現金」。
另外,台中有一對姐妹家庭變故,
但求學上進,
張榮發特批「鼓勵兩姐妹好好努力用功唸書,
考上大學,學雜費及助學金由基金會贊助,
並告知兩姐妹畢業後,可到長榮來上班。」
張榮發相信,幫助學生就是栽培「社會秀才」。
張榮發認為企業應追求正當的營利,
但省錢要有良心,
因為有的省錢其實是一種「貪」的偽裝、變形,
有關安全部分的錢,再多也不能省,
取捨間要用頭腦精打細算,不能盲目節省。
算命、求神,不如為善。
張榮發希望大家一起來做善事,他深信因果,
無論因果好壞,別無選擇,只能面對、承擔,
所以不建議算命,他認為算命、求神,
不如為善。
2013年4月,
張榮發針對四川蘆山地震捐出1000萬美元賑災。
地震後,張榮發即與大陸相關單位聯繫,
表達關切;同時指示集團各公司,
密切觀察災區情況,視當地實際的需求,
提供必要的援助。
2014年8月,
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後,台灣長榮集團表示,
張榮發以個人名義通過雲南省紅十字會
向災區捐款1000萬元人民幣,
協助災民早日重建家園。
2008年汶川地震,
張榮發也曾捐贈1000萬美元協助重建工程。
日本311地震時,他也曾捐款10億元!!
但是如今世間再無張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