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底有沒有焚書坑儒?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6-01-12 14:49
  • 更新:2018-07-17 15:01

秦始皇到底有沒有焚書坑儒?

(圖/shutterstock)

 

秦始皇。

 

提及秦始皇,有人立馬就能聯想到諸多關於他的詞彙,

比如荊軻刺秦王、焚書坑儒、尋找長生不老藥,

就連孟姜女哭長城,多多少少都跟秦始皇有些關係,

歸納起來,秦始皇幾乎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暴虐成性。

但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呢?

 

趕緊接下去看看…

 

(贊助商連結…)

 

 

在研究歷史時,史學家通常把歷史人物的形象分為三類:

歷史形象、文學形象,還有民間形象。

想要判斷秦始皇是不是暴君,

我們還得先弄清楚這三個概念。

 

1、什麼是歷史形象?

歷史形象,來源於記錄歷史人物的第一手資料,

在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有專門從事歷史記錄的人,

一般稱之為“史官”。

中國自春秋時期就有專門的史官在記錄國家大事,

特別是一國之君,更是要每天都記錄,像寫日記一樣,

有“君舉必書”的說法。而在記錄歷史的官員中,

還分別設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

右史等史官官職。大史掌管國家六典,

小史掌管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

對於歷史的記載是相當嚴謹的,

史官的分工和職責也十分細緻和明確。

2、什麼是文學形象?

文學形象,一般是後世的文學家根據歷史記載,

加工、改寫,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賦予新的生命,

我們稱之為再創作。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

是作者羅貫中跟據西晉時期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所寫。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羅貫中把歷史人物和情節作了

很大改動,使得故事情節更加深動和精彩,

作品的文學性增強了,真實性也就變弱了,所以,

文學形象與歷史形象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這種重新構造和演繹的作品,我們稱之為文學形象。

3、什麼是民間形象?

並不是所有的歷史事件都能被文學家改編成小說,

更多的是被民間的老百姓口口相傳,

在你來我往的傳遞中,不免會有些加工、臆造、

誇張甚至改編的成分。而且,民間傳說故事更多是為了

表達廣大人民眾的一種心聲,一種願望,

於是便有了歷史人物的民間形象。

比如“孟姜女哭長城”,這件事在歷史上多有訛傳,

孟姜女確有其人,但哭長城卻並無其事。

“哭長城”一說,更多的是反映當時勞動人民對秦始皇

修長城的厭惡和憤恨之情。

 

 

以上基本功課做好之後,接下來才真正進入正題: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個暴君?

歷來很多文學作品都把秦始皇描繪成一個暴虐皇帝,

實在有些冤枉。既然是文學作品,主觀改編必然居多,

然而在歷史記載中,秦始皇並非如此,

相較於後世諸多仁義之君,這位千古一帝的行事做派

有時反而更明理、更仁慈、更英明!

第一、“焚書坑儒”的說法有誤。

說秦始皇暴虐,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他“焚書坑儒”,

燒毀儒學經典,殺死眾多讀書人。

然而這一故事並非是事實!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完善國家政治體制,

採用李斯為首的法家作為治國理念,改分封製為郡縣制。

這一改革遭到了當時儒生和游士的反對,

特別是以淳于越為首的儒家學派,

更傾向於之前周王朝一直沿用的分封制,

並上疏秦始皇效行前朝之法。然而秦始皇未採納,

他更為支持李斯廢分封設郡縣的主張,

一些儒生看不過去,就引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

反對改革,搞得秦始皇大怒,於是下令焚燒儒家典籍,

包括《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

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

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禁止私學,

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

當時公子扶蘇與丞相王琯也極其反對嬴政的做法,

並建議以孔子的儒家學派來治理國家,秦始皇不聽,

為了打壓儒生,甚至還下令坑殺了許多讀書人。

 

應該說,上面這一故事與史實只有一半相符,

下令焚燒儒家典籍確有其事,但嬴政並沒有“坑儒”,

而是“坑術士”。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並未記錄

“坑儒”這一說法。

 

術士,就是專門從事算命的人。據《史記》記載,

秦始皇晚年痴迷於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任用盧生和侯生,

讓他們幫助始皇求取仙藥,二人自知求取仙藥不可能,

於是帶着巨資離開了京城,跑了,秦始皇知道後大怒,

把京城所有的術士都抓來,一併活埋。

另外,故事中把“讀書人”等同於“儒學學子”的概念

也是錯誤的。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

中華大地仍然是百家爭鳴,當時的讀書人有很多流派,

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縱橫家,

這些流派的支持者都是學富五車的讀書人,儒學者,

只是其中一個流派的讀書人,不能代表所有讀書人。

 

第二、善待功臣,並未濫殺無辜!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對待功臣還是不錯的。

比如丞相王琯,此人從呂不韋後開始繼任,

擔任丞相20年。王琯曾是主張分封制的領頭人,

和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思想截然相反,

君臣之間在政治主張上多次不合,然而,

嬴政並沒有因此對他進行任何處罰,只不過燒了一些書,

以此警戒那些意見不統一的人。

 

秦始皇還真可以稱作是“胸襟廣闊”,最起碼,

秦始皇做到了廣納諫言,敢於接受不同意見,

對待大臣也足夠寬容。

 

李信,秦始皇身邊的一位將軍,曾誇下海口,

揚言兩三個月就能拿下楚國,結果被楚國名將項燕

打得大敗而歸。後來秦始皇重新起用老將王翦,

再次攻打楚國,不過,他仍然將李信放在副帥的位職上,

這種做法是對臣下多麼大的一種信任,

非暴君所能具備的素質。

 

再來說一說王翦,此人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秦始皇的左右手,在秦滅六國的統一大業中,

除了韓國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可以說,王翦父子為中華的統一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功勞之大簡直可以與漢初的韓信相提並論。

秦王朝建立以後,秦始皇一直對他們父子關愛有加,

王翦也得以安享晚年。

 

反觀另一位皇帝劉邦,他對臣下的做法正好相反。

江山一得,功臣即落,韓信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

想當初,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幫助劉邦拿下三秦,

入關中,水淹大梁,一併收復趙、代、齊三國,

功勞之大,千古未有。然而,在他幫助劉邦除掉項羽之後,

劉邦立馬翻臉,設計將韓信抓捕,押往京城,

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真是應了那句話: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除了劉邦,還有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在滅了吳國之後,

第一件事情便是殺掉與自己的患難與共的大臣文種。

另一位大臣范蠡,因為提前預知到勾踐是一位只能共患難,

不能同享福的君主,於是早先遠離了勾踐,逃過一劫。

 

然而,當下人在評論劉邦和勾踐之時,

更多是看他們卓越的政治才能、堅韌的毅力以及契而不舍

的精神,卻不想,在心懷和胸襟上,

他們遠不如秦始皇那般開明。

第三、統一六國,從未有過大屠殺!

秦始皇的在實行統一六國的戰爭中,

死傷的人數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實行懷柔政策,

能以和平方式解決的地方几乎沒有動兵,

齊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秦始皇還具有一般人不具備的寬容之心,

虛懷若谷,這方面最有代表的例子就是燕國之戰。

 

在收復燕國之前,燕國太子丹曾派荊軻前往秦國

刺殺秦始皇,而後以失敗告終。後來秦始皇打下燕國,

並沒有因仇怨拿燕國人開罪,在消滅了燕國政治集團之後,

秦始皇對燕國老百姓施予懷柔政策,以安撫百姓。

試想,若嬴政是位暴君,受到刺客行刺這般奇恥大辱,

恐怕屠城一舉再所難免了吧。

 

被後世稱為西楚霸王的項羽,也是個心胸狹窄之人,

在秦末漢初,項羽帶領40萬大軍攻入秦王朝首都咸陽,

對整個咸陽實行屠城,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

熊熊大火整整燒了三個月。

不過,項羽在後世的名聲還不錯,時人對項羽還多有讚賞,

並根據他的歷史編撰了經典京劇曲目《霸王別姬》,

以及崑曲《千金記》等等,把項羽塑造成了一位頂天立地

的男子漢、大英雄,而對其火燒阿房宮一事卻視而不見。

 

論起屠城,唐代末期的黃巢起義可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

的“屠城之最”了。

 

公元879年3月,黃巢攻佔福州,同年9月,

領軍進攻南方重鎮廣州。攻陷廣州後,

黃巢在城內屠殺各國商人12萬人,

把曾經是海外貿易中心的廣州幾乎一舉蕩平。

 

而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按等級來劃分公民,

根據秦朝法律,天下之人一視同仁,一律平等。

而且,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並未殺掉六國君王,

而是將他們帶到首都咸陽軟禁起來,留他們一條活路。

這一舉動,是後世很多賢明的皇帝都不曾做到的。

第四、秦始皇為何被貼上

“暴君”標籤?

可憐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經歷了兩千多年,

還是擺脫不掉“暴君”的烙印,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和民間

形象中,秦始皇多為反面人物,實在不公道。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分裂狀態在當時的人看來已經成為一種

習慣,老百姓生下來就有一種固定思維,這天下本就該是

四分五裂的,分裂才是常態,統一恰恰是不正常的。每個

人對自己的一方土地都存有感情,而對於天下大統是沒有

迫切願望的,相反,“統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可是成

為“侵略”的代名詞。於是,天下老百姓無不憎恨秦始皇,

是他讓一方百姓失去家園,成了亡國奴。基於這種心境,

秦始皇不免要被妖魔化,在成為千古一帝的歷史背景下,

也成就了他的“千古暴君”形象。

(文章來源)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