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計畫:深旅行

《30》雜誌

《30》雜誌

  • 2016-01-04 14:21
  • 更新:2018-07-17 09:31

2016年度計畫:深旅行

(圖/shutterstock)

 

文│高嘉鎂,插畫設計│羅晨心,

資料來源│

《創造力》,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Elizabeth Gilbert)著,馬可孛羅文化,

圖片提供│

傳影互動股份有限公司、漫遊者文化

 

2016年,你給自己訂了什麼樣的目標?

在聊你的目標之前,

不妨先聽聽《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Elizabeth Gil-gert),

說了這麼一個小故事:

在 10歲時,我曾經參加

「Best in Show in Home Arts」

家居創作比賽。

為了得「Best in Show」,

我和我媽媽花了整個夏天在做各種東西:

醃黃瓜、麵包、派、泰迪熊、連身褲...。

 

但是我得獎了嗎?答案是「沒有」。

事實上,我花了大量時間做一堆作品,

卻沒有一樣特別出色。

得獎的是一個父母開希臘餐廳的男生,

他的作品只有:

土耳其甜點果仁蜜餅(Baklava)。

 

我非常沮喪。

不過比賽下午,有些評審注意到,

所有參賽作品中居然有六成來自同一個人,

那就是我。

最後,我得到了特別的安慰獎:

「Most in Show」。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如果是你,你會開心嗎?我開心極了!

我認為比起 Best,Most更令我感到驕傲。

雖然我不特別出眾,

但我永遠堅守在那個位子上,

這件事情比得到第一名更讓我有成就感。

 

成功來自才華、機運、紀律,

我知道前兩者是上天註定,

但我可以掌握「紀律」。

因此我持之以恆,

每天就是上工去完成每件事情,

最重要是我樂在其中,

而這是使我從年輕走到現在的動力。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被「Best」給限制住呢?

 (改寫自〈Most in Show〉,

 馬可孛羅文化提供,原載《RED》雜誌 )

 

 

 

2016,出發「深旅行」

跟隨好奇心,尋找自己 calling

2015年,每一天都是漫漫長日,

但回頭看,一年時間卻快得一眨眼就消失。

整整365天,你是否生活得有目標?

或者隨他人的標準起舞,不知所以然的空轉?

 

如果告訴你:「人的一生只有3萬天。」

你想做些什麼事?

 

面對大哉問,一時之間,你我都很難有答案!

人生沒有公認的「意義」、「標準」;

你害怕,是被「Best」綁架,

被「更好的自己」迷惑。

然後你壓抑內心不時地抗拒反應,

讓現實和理想撕裂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被「Best」給限制住呢?

 

2016年,就讓我們一起在手帳寫下:

「Most in Show」。

 

Best是Best,我是我。

不成為Best,你要成為自己。

告訴你一個祕密:

決定你的存在是平凡無奇還是充滿魔力,

要問清楚自己:「你的好奇心在哪裡?

你有沒有勇氣把內心寶藏挖掘出來?」

跟隨你的好奇心,

2016,讓心出發「深旅行」吧!

 

 

 

成長的好奇心在呼喚你

深旅行,

從原點出發回到新起點的螺旋,不要焦慮

什麼是深旅行?

「travel」旅行一詞,

最早來自拉丁語tripalium

(晚期拉丁語為trepalium),

指的是外表有三根木樁的刑具,

有精神或肉體受苦的意思。

 

古人旅行是歷經苦難的朝聖之旅(pilgrim)。

既然如此痛苦,是什麼力量催促他們上路?

答案是──巨大的好奇心。

不論是travel,還是朝聖,

出發的動力常常源自內心一個「calling」,

不斷呼喚你。

 

深旅行常常就是從「calling」出發,

形成一個圓:經歷遠離自我的旅程,

在異域和他者相遇,然後回「家」。

但這個「家」早已不是原來的原點,

而是岔出新線條,因為閱歷和體悟,

又誘發出下一場旅行的起點。

 

雖然路途中會迷路、遭遇苦難,

但有時意外旅程會開啟彈性的「可彎路線」,

人生各種反差反而使閱歷日趨飽滿。

 

「深旅行」,

正是這種從原無止境畫下去的螺旋。

 

 

 

伊莉莎白:心靈朝聖旅行

我在旅行中學會和恐懼相處,並接受它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伊莉莎白,

怎麼跟著她的好奇心,

挖掘出自己內心的寶藏?

 

「為什麼我想要的,和世俗標準不一樣?」

2006年,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寫下自己的故事:30多歲、已婚,

小時候以為自己長大後會是兒女成群的媽媽,

但30歲後卻發現自己不想要小孩和丈夫。

 

她疑惑、焦慮,她選擇暫別生活,

在生命低潮去了三個地方:

義大利、印度、峇里島,分別代表著:

享樂、信仰、平衡。

 

伊莉莎白為什麼旅行?旅行有這麼重要嗎?

什麼是旅行的意義?

她說:「橡樹始於橡實,

包含所有的承諾和潛力,長大成樹木。

但還有另一種力量,

那麼就是『未來的樹本身』,它渴望存在,

於是拉扯橡實,將種子拔出來,

希望脫離太虛,從虛無邁向圓熟。

最後,橡樹創造了自己所從出的橡實。」

 

這趟旅行是伊莉莎白的「儀式」。

儀式過後,不代表能立即在自己身上

看見顯而易見的「改變」,

但她多了勇氣、智慧、了然於心??

帶她做出選擇、繼續前進。

 

在此重新定義旅行的內涵:

旅行是一場「儀式」,

每個相遇和交談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

所以說,我們何嘗不是無時無刻都在「旅行」?

 

 

謝哲青:眼見為憑的知識之旅

跟隨內心Calling,與真實世界相遇

「旅行目的地,從來就不是一個地方,

\而是看待事物的新方法,」

作家亨利‧米勒說。

 

以知識為底,眼見為憑,

讓生命用深刻的方式走入世界,

是另一種深旅行。

 

走過97國,謝哲青可以單憑著一張

舊法郎紙鈔上的「小王子」圖像,

就讓他飛到非洲撒哈拉,

展開「四十天大道」探索之旅。

只因他想印證《小王子》

作者聖修伯里失去行蹤前,

究竟是墜落在馬賽港,

還是他與小王子相遇的那片沙漠?

 

一望無垠的撒哈拉,

一般人看見的只是無盡荒涼、孤寂、神祕、

巨大和了無生機。

但是在謝哲青的旅行地圖裡,

撒哈拉邊的塔爾法亞,這裡不但藏著

《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最後行蹤;

而在茅利塔尼亞,這裡有地球上最長的火車,

長達3~5公里載著礦沙的列車,

橫亙在沙漠中,成為世界奇景。

更特別的是如果站上3公尺高的車廂,

你可以看見一層紫色薄膜,

那就是傳說中地球的影子。

 

與未知的世界初次相見,

大多人是驚喜、訝異。

但謝哲青緣自書中知識的追尋帶來的深旅行,

在他與真實世界相遇的那一刻,所有的明白,

都在一次又一次的足跡中,愈來愈清晰透徹。

 

「旅行始於遙遠的過去,

結束於不可知的未來,」

從很久以前的閱讀開始,

他的深旅行早已啟程。

 

過去,現在,未來,謝哲青的深旅行,

是一個不斷增長的知識螺旋式旅行。

從閱讀開啟的知識之窗,到親臨現場,

對生命起了化學變化,發展到不可知未來,

再度開啟下一趟旅程。而你呢?

是從哪一刻開始,決定深旅行?

 

 

如何用好奇心迎接2016?

Try!用新方式旅行

2016年,可以來趟不可思議之旅,開發靈感。

你可以看看他們如何換種方式去旅行:

 

1 阿凡達導演前進馬里亞納海溝

2415公里深,世界之大與人類渺小

地球最深的海底,長什麼樣子?

《阿凡達》導演詹姆斯‧柯麥隆

(James Cameron)

曾挑戰前進馬里亞納海溝。

柯麥隆花了7年時間準備,

要實踐「畢生夢想的巔峰」。

這趟旅程,柯麥隆的潛水艇

待在水底3小時拍攝,對他來說,

就像往來未知星球一樣超現實:

「我到達海底時,

那裡全然平凡且單調。

更重要的是,

讓人領悟到當下探至廣大、浩瀚、黑暗、

未知且未探索的深處時,人有多渺小。」

 

2 一張椅子開啟的旅程

「Start with something new!」

西班牙導演Pep Bosch為IKEA拍的廣告,

描述有個老人每天拄拐杖到公園,

坐在椅子上餵鴿子。

有天一對老夫婦佔了他的位子,

隔天老人自己帶折椅繼續餵鴿子。

 

忽然間老人靈機一動:

「我為什麼不走出公園?」

他丟下拐杖搭飛機,帶著紅椅子去沙漠、

騎馬、裸泳...最後他回到公園,

放下那張變髒的椅子,

看著還坐在那的兩個老人,頭也不回走了。

 

「Start with something new!」

誰說生活一成不變,靈感來了,

要你環遊世界,躲都躲不掉!

 

3 沒有回程的宇宙之旅

前往火星的單程之旅,你要參加嗎?

1969年阿波羅號登陸月球,

阿姆斯壯的腳印就像引力帶來潮汐,

召喚多少人夢想上太空?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

真實版鋼鐵人伊隆‧馬斯克、

英國維珍集團CEO理查‧布蘭森

都在開發宇宙之旅。

 

2010年展開的Mars One計畫,

由荷蘭非營利組織主導移民火星,

選出報名者100人,歷經7個月航程,

預計2020年登陸火星,2027年完成計畫。

這趟「單程之旅」沒有回程,你願意出發嗎?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更多內容請參考最新一期雜誌

《30雜誌 1月號/2016 第137期》

《30》雜誌

《30》雜誌

《30》的新雜誌給年輕一代, 提供工作、就業、投資、學習、教養、 生活、家庭、奉獻、健康等方面的資訊與分析。 以「五新」的抱負來獻給年輕一代: 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新知識、以及新做法。

《30》的新雜誌給年輕一代, 提供工作、就業、投資、學習、教養、 生活、家庭、奉獻、健康等方面的資訊與分析。 以「五新」的抱負來獻給年輕一代: 新觀念、新態度、新視野、新知識、以及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