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離開公司時,
任何公司財產都必須歸還。
除了「人脈」!
那是我在微軟的最後一天。
經過十四年的美好時光,
我即將卸下行銷副總監的職務,
開始攻讀博士。
我內心很驚惶。
我每交還一樣東西,
更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
我剛交出整個職業生涯了?
交出我的未來了?
交出我的專業了?
趕緊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回想那張物品歸還表,
感覺似乎遺漏某個重要東西,
某個關鍵東西。
那份表格沒有叫我
交還臉書上的朋友、
推特上的追隨者,
或者 LinkedIn 上的人脈。
我沒有把一切交還給微軟。
我最重要的專業資產並不屬於任何公司
——而是屬於我自己。
我仍有人際網路。
我仍有我的「群眾」。
你似乎還不清楚,
社群是多強大的東西?
薪資行情、面試狀況
都能先打聽
求職與面試的一大難題關乎薪水。
你也許曾在面試時被問到:
「你想要多少薪水?」
這問題讓人備感壓力。
搞不好我薪水開太高,
他們決定不錄取我?
搞不好我薪水開太低,
他們決定不錄取我?
搞不好他們決定錄取我,
但我原本能領到更高的薪水?
以前薪水堪稱公司內部的高度機密,
但現在已非如此。
Glassdoor 網站
(www.glassdoor.com)
提供你一窺
各個行業或企業的內部祕辛,
了解為特定企業
或執行長工作的酸甜苦辣,
明白薪資的實際高低。
網友在Glassdoor 網站
分享在各間公司工作的心得。
你不必死守官方宣傳話語,
而是從群眾身上獲得第一手的真實情報,
就像正好有朋友在你心儀的公司工作,
他把在茶水間會講的八卦一五一十說給你聽。
Glassdoor 之於求職者,
正如全球最大旅遊網站
TripAdvisor 之於旅行者。
每位面試人員大概都會跟你說:
「我們的員工都很熱愛公司」,
但 Glassdoor 這類網站把真相向你揭露。
比方說,
Glassdoor 的資料中指出,
以 5 分制而言,
臉書員工
對公司文化的滿意度為四.五分,
Google 員工為四.二分,
蘋果員工為三.九分,
微軟員工為三.六分。
Google 不到的面試內容,
這裡全都有!
求職過程最讓人焦慮的是面試。
Glassdoor 的網友不只能助你減輕焦慮,
還分享他們在各公司面試時遇到的提問。
想知道蘋果公司的面試內容嗎?
好奇美國運通的徵人程序嗎?
你要去Google 面試,
但用Google 搜尋不出半點實用建議嗎?
儘管各大企業不見得樂意,
Glassdoor 都讓它們變得更加透明公開,
求職者得以省下許多胡思亂想
與輾轉難眠的時間,
轉換工作更為容易。
編按:
Glassdoor 網站,
可使用 FB 及 G+ 帳號登入
500 位臉書朋友,
竟勝過 5 位專業醫師
我有點慮病症,
每次頭痛都怕是腦瘤,
每次手臂無力都怕是心肌梗塞,
更別說我前前後後無數次
擔心自己罹患絕症,
到頭來全是白擔心一場。
如果我在大批觀眾面前演講
卻一時結巴,
我會立刻認為自己得了
後天性癲癇性失語症,
而不是太過緊張;
如果我發現手臂一塊皮膚乾乾的,
我不是拿乳液,
而是搜尋瑞福森氏症(Refsum disease)
的其他症狀。
我不只一次上美國罕見疾病組織
的資料庫查看
(這是我的小祕密,
我可恥的希望哪天會有罕見疾病以我命名)。
在替本章做研究時,
我的身體出現一個奇怪症狀。
我會咳嗽,不停咳嗽,
沒有發燒卻日夜咳得不停。
如果我上諸如 WebMD、
Healthline 或 MedicineNet
等熱門健康網站,
我會認為自己罹患肺癌或感染黴菌。
我不是替自己籌畫葬禮,
而是去看醫生。
她安排我抽血與照X光,
卻查不出病因,
於是把我轉介給一位肺科名醫,
他(做過更多檢測以後)也一無所獲,
只好把我轉給另一位耳鼻喉科專家,
最後我總共看了五位醫生卻仍查不出來。
連醫生都無法解答,
問「臉友」有用嗎?
我滿腹疑問,滿心沮喪,
繼續日日夜夜咳來咳去,
還想說搞不好這是個
先前沒人知道的疾病,
日後會命名為「李爾羅瑞夫症」。
不過我想起狄波拉如何
靠臉書上的智慧共享解救兒子李歐,
決定找臉友診斷我的奇怪症狀試試看。
我的貼文如下:
大家覺得呢?
我真不想再咳下去了……
短短兩小時內,
五千位臉友給我許多建議。
如同戀愛那一章所言,
我認為靠表格
幾乎能解決人類所有已知的問題,
因此把大家的建議列為表格,
分門別類加以統計,結果如下:
群眾的診斷是我患有百日咳。
隔天我問第一位醫生說
禍首有沒有可能是百日咳,
她說不太可能,
原因是大家都打過疫苗,
但她還是幫我安排檢測
(我一直堅持要測,
她大概只是想把我請出診間吧)。
之後檢驗報告出爐,
結果一清二楚:
是百日咳沒錯。
我打給醫生,
有些不爽地說:
「為什麼五個醫生
都沒想到百日咳?
妳怎麼會沒想到?」
她說:
「李爾,我行醫三十年了,
這是第一次碰到有人罹患百日咳。」
智慧共享再次幫我一把,
勝過五位替我看病的醫生。
可是我在此聲明,
我絕對絕對不是
叫你完全依賴智慧共享來照顧健康。
醫生會犯錯,
群眾也會犯錯,
只是正如前言裡狄波拉的故事,
群眾智慧有可能救我們一命。
人人都知道
多聽第二種意見是好事,
但你從智慧共享獲得的
不只是第二種意見——
而是由五百人、五千人
甚至五萬人給出的意見。
談到健康問題,
記得把社群人脈納入諮詢對象。
你以為這樣就已經夠厲害了?
社群的神奇還不只如此呢!
更多「強大的社群奇蹟應用術」
詳見:
本文為 CMoney官方 編輯群整理撰寫之 讀書心得,
部分擷取自書籍內容,詳見
如需轉載,請在文末附上 :
喜歡我們的 文章嗎 ?
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團唷→ CMoney理財寶粉絲團
若無法配合附上以上資訊,請勿轉載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