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文章來源 / Money錢
第一次見到伍思凱,是高中時一場「北風中暖流演唱會」,
他在台上賣力演唱,我在人群中為他瘋狂尖叫;
事隔10多年,第二次見面,心情卻是忐忑不安,
因為要跟這位音樂大師聊的話題,不是音樂和創作,而是「投資」,
讓我非常擔心會出現「聊不下去」的窘狀,
直到他坐下來,點了杯果汁。發現我戴牙套,劈頭聊起他的「戴牙套日記」,
還親切的提醒我:「戴牙套可以瘦身喔!」
我才發現,原來私底下的「小伍哥」非常幽默健談,
讓藏在內心深處的小歌迷,不禁再度瘋狂尖叫了起來。
有報導說伍思凱買房當包租公,也買過股票,對投資理財頗有一套,
他聽完直說自己沒遠見,並非箇中好手,
真正厲害的是他太太,
他認為女人沉得住氣,投資更勝一籌,
但訪問後,我卻認為,
若論到「投資的真諦」,伍思凱才是真正有遠見的高手,
因為他懂得「投資自己」。
趕緊來看看吧...
(贊助商連結...)
投資樂器 豐富創作
他說,剛開始當「純歌手」時支出不多,服飾都由公司打理,
所以沒有什麼收支與投資報酬率概念。
但是,當創作型歌手就不一樣了!
要找工作室,購買錄音器材……
「20多年前,跑學生演唱會收入很少,一場僅5千元至1萬元,
賣1張唱片版稅也只有1元,但當時我光買一個編曲器材就要40萬元,
16MB的RAM也要4萬元,這種『灑錢』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但是,伍思凱堅信投資樂器會豐富創作,投資自己能延長演藝壽命!他說:
「我去新加坡、香港表演、英國錄音或去美國探親,
所到之處就抱走1台電子合成樂器,導致插頭轉換器一大堆,
有樂器商來家裡作客發現世界各國的樂器,從此戲稱我是『水貨商』。
其實,這些非賣品幫我省下不少錢。
對我來說,樂器就是我的投資,它們都是我要自立門戶時的重要工具。」
伍思凱回憶當年錄音資源有限,待在錄音室太久甚至會被罵,
為了創作,他毅然拿出前3張唱片的收入,DIY一間陽春工作室,
錄完一整張專輯,再去錄音室配唱,
克難地完成第4張個人專輯《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而直到如今,不論伍思凱在哪表演,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這首歌都是最具指標性的歌曲。
投資自己 看遠不看近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專輯發行後,
伍思凱每年都去不同的城市旅行、進修。
流行音樂的雷同性太高,強勢的編曲和作曲者大家搶著用,
伍思凱認為,唯有自己作曲、編曲的音樂才能有獨特性。
因此,他自修電腦,還學鼓、BASS、手風琴、曼陀鈴……各種樂器來者不拒,
伍思凱的音樂作品,編曲的安排上細膩、充滿畫面感之外,
還有濃厚的異國風情。
身為金曲獎第1屆最佳新人、第15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
睽違15年,伍思凱終於要在10月15、16日,
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我們之間的故事」巡迴演唱會。
這場個唱其實早在3年前就開始籌備,
伍思凱笑稱,他跟自己說:「時機不到水到渠成就別辦」,
說穿了是怕失敗,後來看到艾爾頓強(Elton John)、張學友和張清芳的精彩演唱會後才改變念頭,
「沒起頭永遠都不會開始!」這才決定這場演唱會的計畫成形。
追求專業表演是伍思凱的堅持,「他工作認真,每個環節都不放過。」
豐華唱片協理謝天齊回憶,有次某直銷商舉辦大型演唱會,
其他歌手練幾次就上台,伍思凱卻連續排演6天,排到三更半夜,
「大家都覺得很好聽了,他卻還不滿意,又衝進錄音室練唱。」
保守理財 不碰不懂的投資
「事實上,我的理財觀受祖母影響最大。」他說,
17歲時父親過世,母親在美國,祖母便常教導要「節儉」,
「她靠一針一線縫紉的收入,買了一間3萬元的房子,這在當時相當不容易!」
祖母的身教讓伍思凱養成「不浪費」的習慣,
不論消費或投資也都持「保守」態度。
對於藝人投資副業,
伍思凱坦言入行至今很多人找他投資餐廳、音樂酒吧,但都遭他婉拒。
他認為,當股東要應酬,每天決定給誰打折……為了避免音樂細胞變質,
加上不懂算帳,他堅持不碰自己不擅長的事業!
至於股票,伍思凱說他這輩子僅碰過2檔股票:Apple、AVID
他的投資原則還是「不碰不懂的產業」,
他坦言當了20年的蘋果迷,曾靠Apple股票賺到學費,
每次賺1萬~2萬美金就出場,直到1年多前,他發現越來越多人討論Apple的厲害,
便決定暫停進場。富蘭克林坦伯頓曾說:
「股市會在眾人陶醉時崩盤!」
伍思凱在大家瘋狂時保持冷靜,代表他除了有音樂的感性,
其實還具備了理性的基因。
而AVID是提供視訊、音訊、電影、動畫、遊戲到新聞廣播製作等多方面製作工具的公司,
泰半音樂工作室都愛用此品牌,這檔股票也讓他嘗到一點甜頭,
聽起來伍思凱似乎沒有在股海賠錢過,聽到我提問,
伍思凱大笑說:「怎麼可能沒賠過錢,但是賠錢的事誰想講啦!哈!」
他透露,下一個目標是花旗銀行,
但是還沒時間做功課,仍要觀察。
投資房產 精算報酬率
至於藝人最愛的房地產投資,伍思凱認為「地點」最重要。
2002年,他和張信哲在北京最夯地段,
以1坪不到台幣20萬元的價格,買了約20多坪的小套房,
後來漲了4倍,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也以投資眼光分析,認為在台北市買住宅一點都不符合投報率,
寧可投資店面,
「舉例來說,台北市5千萬元精華地段的房子,只能收5萬~8萬元租金;
但在大陸,3千萬元精華地點的房子就能收15萬~20萬元租金,差很大耶!」
伍思凱一副專家的口吻說完後,又忍不住補一句:
「但房子都是我太太在看,她真的比較厲害。」
看來,一直謙稱自己投資沒遠見,老婆才是行家,
伍思凱這番話值得商榷,
因為,一個懂得投資「會理財的賢內助」的男人,
才是真正有遠見的投資高手!
(本文摘錄自Money錢第47期)
更多好文章 可以閱讀 Money錢 雜誌 - 最新一期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