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女人保養不能只看臉,
女性另一張臉—
私密處的保養更是重要!
女性因先天身體構造,
若沒有多喝水、做好清潔,
一不小心就造成陰道感染,
使陰道炎找上門,
出現搔癢、分泌物多、異味等
難受又難堪的症狀。
家庭醫學科醫師提醒,
想要當個清爽美眉,
不妨謹記 8 大日常保養要點,
才能遠離搔癢的日子!
趕緊接著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陰部悶熱不通風?
當心陰道炎癢不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林森中醫昆明院區
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謝惠婷表示,
女性正常陰道存有乳酸桿菌,
它會分解糖原產生乳酸,
使陰道酸鹼度維持在 4.0~4.5,
可與其他內生菌種達成動態平衡。
但若因為外陰部不通風、
免疫力減弱、壓力、性行為、
避孕藥、抗生素使用,
以及陰道灌洗等因素
影響陰道環境,
造成病原體大量繁衍,
導致陰道分泌物的量、
顏色與氣味發生變化,
伴隨局部癢痛或分泌物濃稠時,
就需注意恐是陰道炎上身釀禍。
陰道炎上身要注意
3 類型症狀大不同
此外,
根據美國一項電話訪查資料顯示,
一年內約有 8~18% 的婦女
會發生嚴重度不等的陰道炎症狀。
而導致陰道炎上身原因
又分為細菌性陰道炎、
陰道念珠菌感染及陰道滴蟲感染
等3種類型,
它們合起來造成約90%的陰道炎。
第1類/細菌性陰道炎
經常性的陰道灌洗、
使用含芳香劑的女性衛生用品、
月經和性行為等,
可能會改變正常陰道酸鹼值,
造成致病菌過度生長
(尤其是厭氧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
而誘發細菌性陰道炎。
一般來說,
有高達 50~75% 的細菌性陰道炎患者
在臨床大多無所謂的症狀,
而此類患者
由於細菌感染問題不嚴重,
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
陰道便會自行消滅有害細菌,
重新找回陰道內菌落的平衡,
不需特別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
若患者陰部開始出現不黏稠、
灰白色的陰道分泌物,
甚至帶有異常的魚腥味,
且伴隨有輕微外陰部搔癢、
刺激感、解尿疼痛
及性交疼痛等症狀,
特別是在月經期間
或性行為後更明顯時,
則應迅速就醫,積極治療。
倘若治療不完全
可能會伴隨嚴重後遺症,
例如子宮頸炎、骨盆腔發炎
及早產等併發症,不可不慎!
第2類/陰道念珠菌感染(黴菌)
第二類常見的陰道炎,
則多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多好發於糖尿病病友、
長期使用抗生素、懷孕、
服用高劑量避孕藥、
常穿緊身褲與合成纖維衣物,
以及濫用陰道灌洗液等族群身上。
此類患者臨床上
除了容易有陰道、外陰部極度搔癢、
外陰部出現丘疹膿泡狀皮膚炎等問題外,
往往還會伴隨有陰道紅腫出血,
排尿、行房時有灼熱感、
小便疼痛、頻尿等症狀。
至於分泌物部分,
則多半呈現白色、濃稠、
似乳酪狀或豆腐渣樣,
且症狀常集中在月經來臨前,
在月經期間會得到改善,
但經期結束後又再惡化。
最重要的是,
陰道念珠菌感染極易復發,
若未積極治療處理,
恐將變為慢性感染,
導致治癒過程變得更佳漫長。
因此,謝惠婷醫師建議,
該類患者在治療時,
切勿不按療程自行停藥,
以免增加後續治療的難度。
(贊助商連結...)
第3類/陰道滴蟲感染
陰道滴蟲感染主要是
由一種稱為滴蟲的
單細胞寄生蟲感染所致,
典型症狀為陰道出現大量難聞、
稀薄帶有泡沫的黃綠色分泌物。
此外,除了分泌物異常外,
陰道滴蟲感染患者
同時也會伴隨有強烈的
外陰部搔癢、紅腫、燒灼感
等不適反應,
特別是在性交、解尿過程時,
更顯難受;
且有少數患者同時可能
伴隨有下泌尿道感染的症狀。
有 20~50% 遭受陰道滴蟲感染
的婦女是沒有症狀的,
因為陰道滴蟲感染為性傳染病,
且常與細菌性陰道炎
和其他性傳染病同時發生,
所以即使無症狀,
患者也必須接受治療
並篩檢其他性傳染病。
至於性伴侶的部分,
即使對方無任何臨床症狀,
也建議應一同接受完整治療與追蹤,
以避免因為交互感染,
而使陰道炎再度復發。
防陰道炎上身
謹記 8 要點助防範
謝惠婷醫師強調,
預防勝於治療,
女性朋友想要有效避免
陰道炎的產生、復發,
應從加強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做起,
謹記避免私密部位悶熱、
保持通風、不憋尿
等 8 要點較有保障。
要點 1/
盡量穿著寬鬆、
通風的棉質內褲。
要點 2/
注意個人衛生勤換洗內褲、
毛巾並晾在有陽光或通風處。
要點 3/
不要過度清洗、灌洗陰道
或使用婦科清潔液,
因為會破壞陰道原本的
弱酸性環境而造成病原菌生長。
要點 4/
避免使用護墊、棉條。
要點 5/
不要濫用抗生素而破壞
原本陰道菌落的動態平衡。
要點 6/
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
要點 7/
多喝水,勿憋尿。
要點 8/
可吃優格、喝優酪乳
或補充益生菌
來增加陰道的好菌落。
【醫師小叮嚀】
謝惠婷醫師提醒,
陰道炎是一種婦女常見的病症,
許多患者常會因不好意思看診
而自行去藥局買藥,
但若沒有對症下藥,
可能反而會加重病情。
建議婦女朋友
若發現自身有疑似陰道炎的症狀,
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經檢查確認原因後,
使用正確藥物治療,
才能有效治療、避免復發。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