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
作者: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 鍾子偉
我常會提醒自己的學弟妹:
「不要成為一個公司裡三個會計的其中之一。」
因為當公司裁員時,
工作的可取代性愈高,
愈容易成為第一個被裁員的對象。
時時警惕自己,
不要成為那顆不痛不癢的螺絲,
沒存在感到把你換掉,大家都沒有感覺....
(贊助商連結...)
在跟學弟妹聊工作問題時,
我常會聽到他們對於自己工作的抱怨。
第一年抱怨,
第二年繼續抱怨;
剛開始會說要換工作,隔了一段時間,
你問他們:「工作找得怎麼樣了?」
他們會很積極的說:「喔,我找了超多工作,有在面試了!」
一年之後再問:「那你現在在哪裡工作?」
他們這時就會面露尷尬神色,
有點難為情地說:
「我都準備要跳槽了,
但是過年時跟我爸媽討論時,
他們勸我不要想那麼多,
說那間公司比現在的公司更小、更沒有名氣,
福利也不穩定,
說不定半年之後就倒了;
雖然現在這間公司給的薪水不高、
福利也沒有特別好,但至少穩定呀!
他們說現在工作那麼難找,叫我不要想東想西了……」
(圖片來源)
轉職的大忌:原地抱怨、蹉跎
有一陣子因為處理公司的帳戶問題
常跑某家銀行辦事,
所以也跟一位理財專員變得很熟,等候的時間就會開始閒聊。
她說自己畢業就進了這間銀行,
轉眼間已經待了六、七年,
我問她:「你喜歡這份工作嗎?」她搖搖頭:「不喜歡。」
她感慨,希望趁自己還年輕時,
有機會換一份能被賞識的工作;
她說自己其實也有在找工作,偶爾會去面試,
像最近一次是去另一間銀行,
也是做理財專員,
薪水有稍微高一點,她正考慮要不要跳槽。
到下次我去銀行辦事時,
問她:「你決定要換工作了嗎?」
她態度猶豫了:
「這裡的環境雖然不好,但我對同事、環境都很熟悉了……」
看得出來她開始在找理由,說服自己留下來。
當時,我剛好有個機會
可以介紹她到另一間公司當財務長,
於是我跟她說了,並問她想不想過去面試?
因為面試她的營運長我很熟,
雖然無法保證她可以拿到這份工作,
但至少可以保證一定有面試機會。
等了一天、兩天、三天……都沒收到她的履歷。
一直到我又去銀行辦事時見到她,
我問:「你不是要把履歷寄給我嗎?」
她急忙回答說:
「我正在準備,也正在跟爸媽商量,
而且也在計畫要怎麼跟主管說我要離職的事……」
又過了好幾天,還是沒收到她的email。
到下次再遇到她時,
我說:
「我已經幫你跟那個公司的營運長打過招呼了,
你怎麼還沒寄過來給我?
你只要把履歷寄過來就可以直接來面試了,沒問題的。」
結果她很猶豫地解釋了一大堆:
「我回去跟爸媽商量,
他們說那間公司是新的,沒聽過;
他們勸我,說我現在的薪水雖然低、福利雖然差,
但我年紀也不小,快三十歲了,
現在工作很難找,叫我不要想那麼多了,
所以我真的很兩難,
最後我只好跑去算命,
算命的說,我今年不適合換工作……」
(圖片來源)
之前各種讓人想離開的原因,
現在又全部變成想留下來的理由了。
轉職的第一步,我們得先說服自己;
如果我們連自己都說服不了,還能說服誰呢?
有一大半的人都是今天說想換工作,
明天還是接受現況繼續做下去,
轉眼間三十歲了,結了婚、
有了房貸車貸,只得把家人、小孩放在第一優先,
其他的事「之後再說」。
每次聽到「之後再說」這句話,都覺得很妙
──「之後」,到底是什麼時候?
只能說,不接受現狀、決定要改變,
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跨出去。
至於轉職的首要考量,
除非只是為了賺取高薪,
否則就要先考慮想換的這份工作,是不是有興趣與熱忱,
到底對我們的終極目標有沒有幫助,
是不是能讓我們更快速、更進一步地達到那個最終目標。
此外,還要考量這份工作的「可取代性」;就
這一點,我常會提醒自己的學弟妹:
「不要成為一個公司裡三個會計的其中之一。」
因為當公司裁員時,
工作的可取代性愈高,
愈容易成為第一個被裁員的對象。
重點是,
不要成為那顆不痛不癢的螺絲,
把你換掉,大家都沒有感覺,
代表你的工作之於這個公司是可有可無、沒有影響。
(圖片來源)
轉職時要加以考量的一個重點,
就是千萬不要
選擇「可取代性」太高的工作,
一旦成為團隊中那個不獨特的一員,
就有可能埋頭苦幹到
別人把你換掉時,仍是一點感覺都沒有。
本文由圓神書活網 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職場上最要不得的事:沒存在感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別個當只會抱怨的人!
假如你不滿足現況,就該...
勇敢為自己做出決定,成為不可替代的員工吧~
(圖片來源)
更多關於 上班族必看、必知、必按讚的資訊
都在... 「這群人,下班囉」
歡迎 按讚 追蹤我們的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