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中國政府自十一五計畫(2006 ~ 2010 年)開始,大角度變換經濟成長模式,從投資帶動轉為消費帶動,取消各種外商投資的優惠;鼓勵「自主創新」,以質的提升取代量的追求。從「中國製造」進入「中國創造」的時代以後,原本在大陸經營的台商一下子迷失方向。鼓勵創新的政策工具都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可操縱的空間不多,台商和地方政府的同盟關係無法進一步強化,價值逐漸折損,有些人選擇退場或轉移陣地。
文 / 陳添枝
KY 兩字代表開曼群島
有一批非傳統的新台商開始進入中國大陸,它們大多是 1990 年代末期以後才創立的小公司,由大型的企業轉投資,或者以新創企業的型態成立,設籍在開曼群島或其他租稅天堂。它們投資大陸的目的是利用當地的研發人力和發掘市場機會,和西方跨國企業動機類似。
但西方大型跨國公司,如I BM 或微軟,在大陸設立研發基地,目的是進行前瞻技術的研發,為未來產業超前布局。這些新台商在大陸研發的產品和技術都是立即可用的項目,而且大陸本身就有相當大的市場需求。它們在大陸經營成功以後,大多選擇回台灣上市,被證交所標記為「KY」公司,KY 兩字代表開曼群島,目前在證交所以 KY 標記上市的公司已經超過百家。
KY 公司註冊在租稅天堂,身分是無國籍,一般在台灣設有企業總部,主管也是台灣人,但主要研發和營業活動在大陸,營收也來自大陸,可以說是「台骨陸皮」的公司。它們和許多大陸「海歸派」創立的公司背景相似,只是因為創業者是台灣人,和台灣產業的筋骨相連,但企業的基本目標是開發大陸的人才和市場機會。
它們的產品多數在大陸新創,而非由台灣移植,但研發過程和後續產品的製造都運用台灣的資源。為什麼這些「無國籍公司」有能力融入「中國創造」的時代,而台灣的老牌公司在大陸經營多年反而格格不入。
由「中國製造」進入「中國創造」
從中國的角度看,由「中國製造」進入「中國創造」是一個產業自然演化的過程,只是由重數量轉為重品質。但對台商而言,這卻是一個不連續的過程。中國的產業鏈分支,一支是加工出口的產業鏈,另一支是國內產業鏈,兩者交集處不多。所謂「中國創造」,其實是投入政府資源改造國內產業鏈;但對加工出口的產業鏈除了減少優惠,並無類似的資源投入。
放棄「粗放式」的生產
加工出口的產業鏈本是中國化外的「飛地」,這一塊地盤中國政府再怎麼強悍干預,也難以撼動國際大廠的布局。「中國創造」政策並不涵蓋加工產業,中國政府既已放棄對量的執著,放棄「粗放式」的生產,加工產業就失去與中國政策的連結。
台商是大陸加工出口產業鏈的主角,它們所在的「飛地」中有許多台商投資的供應鏈,也有美商、日商、韓商投資的供應鏈,自成一個系統,和海外的供應鏈密切相連。但台商很難跨足國內供應鏈,即使參與,也不能扮演主導的角色,因為這和它們的西方客戶可能發生利益衝突。
當中央政府把發展的重心轉向國內產業鏈,以刺激內需拉抬產品需求,以財政補助獎勵研發,台商基本上是局外人。唯一可以參與的方法是自創品牌,由加工轉內銷,其中也有少數成功的案例,後來也都成為 KY 公司的一族,例如自創童裝品牌的淘帝,自創電扇品牌的艾美特等。換言之,KY 公司有別於當年帶槍西進的台商,它們是「中國創造」時代的新族群。
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
KY 公司大多由中國境外帶進技術的新能量,結合中國豐富的研發人力,拓展中國的內銷市場,尤其是「自主創新」政策所鼓勵的明星產業。例如從事半導體設計的敦泰和世芯,都是旅居美國的台灣工程師所設立,主要研發基地設在大陸,敦泰設在深圳,世芯設在上海,它們的主要客戶也在大陸,包括本土手機品牌的華為、小米,和大陸的各種高速電腦的客戶。
它們立足大陸的動機就是接近市場,產品創新需要有技術的根基和市場的連結,兩家公司都展現美國矽谷、台灣、大陸三方知識串連的強大力量,和 1990 年代矽谷與台灣間的雙向知識連結的效果相同。現在多了一個大陸的節點,台灣的角色已經不是貿易的橋樑,而是知識的轉譯站;經過轉譯,大陸的產品研發工作才得以順利展開。這表示台灣累積數 10 年產業知識的基盤,對中國政府追求的創新具有重大價值。
台商在大陸投資 30 年後,除少數例外,很少有能力在大陸就地轉型,改變資源運用的模式,由勞動力的利用轉為研發人才的利用。台商的工廠雖然規模大,但想要吸引大陸頂尖大學的畢業生,無法和西方的跨國公司或國營企業競爭。
KY 公司代表不連續轉型的一種突破模式,利用新創企業的形式,吸引願意冒險築夢的大陸研發人才加入,進行兩岸資源的整合,成為「中國創造」的生力軍。中國新創企業競爭激烈,「台骨陸皮」的公司要勝出,仍需依靠台灣產業的奧援,例如半導體晶片設計公司,可以利用台灣晶圓製造的產能和技術。但整體而言,KY 公司規模小,數目不多,代表在「中國創造」的新時代,兩岸合作的空間已經由全面轉為片面。
本文摘自《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作者: 陳添枝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圖:shutterstock,非本人僅供參考 / 責任編輯: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