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職場菜鳥的忠告:別傻了!找工作請從「最低薪」的開始做!

給職場菜鳥的忠告:別傻了!找工作請從「最低薪」的開始做!

(圖/shutterstock)

 

 

六月底,國發會有一場「國家中長期發展課題座談會」,

因為青年顧問團的關係受邀參與,

這場座談主要討論的是台灣人口、人力以及人才的問題,

其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國發會的報告中提到,

台灣的勞動力「晚入早出」的部分,

相較於南韓、新加坡、香港、日本、美國以及德國來說,

台灣青年都比較晚進入職場(平均21歲),

也相對過早離開職場(平均57歲)...

 

 

退休的部分自己比較不懂,不過青年就業的部分我就比較有感覺,

因為包含我自己(28歲開始正式工作)

和身邊的朋友(23~25歲不等)都是屬於晚入職場的青年。

 

私以為至少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台灣學生普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不知道職場的工作在做什麼)?

所以很自然就想拖延進入職場的時間;

再者,台灣的社會氛圍下,

職場 / 企業、家長都覺得書念越多越好、學歷拿得越高越好,

再加上廣設大學、研究所,

青年要往上念其實不是太困難的事,

也就「順水推舟」的導致晚入職場的現況。

 

不過我今天想談的卻是相反的議題,

回首自己比同儕還要「晚入」職場的經歷,

我卻也有些話想對新鮮人說:

 

1. 不妨把人生倒過來看,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因為大學延畢、研究所也延畢,

退伍後又自顧自的跑去非洲「壯遊」,

很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到底該不該延畢?

延畢究竟好不好,會不會以後找工作被打槍?

這麼晚進入職場好嗎?

 

以上問題其實都沒有正確答案,而且幾乎都因人而異,

晚進入職場的確也讓我失去一些很重要的東西,

存款比同儕少、Title比朋友低、面試被問東問西更是少不了的,

但我同時也想反問的是「那就怎麼樣?」

 

「如果這就是我的選擇,有什麼不可以?」

延畢本身沒有對錯,

重要的是為了什麼延畢,我能不能說服自己,

並且確保它成為一個自己不會後悔的決定,

讓我確定拿走想拿走的一切之後,再踏入下一個階段;

退伍後不馬上就業,我同樣透過那一年多的時間重新反思自己,

踏出台灣開了眼界(不敢說有國際觀),

但卻讓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優勢在哪裡、該投入什麼領域?

 

是的!我的確比別人「晚入」職場,

但是我從來不這麼想,因為我都「把人生倒過來看」

假設我們這一代平均來說就是要工作到65歲好了,

那反推回來我們的一生中

至少得工作35年(30歲就業)或是40年(25歲就業),

請問等我們七老八十回頭看,工作35年還是40年有差嗎?

我覺得根本沒差。賺得錢會比較少嗎?我也不這麼認為,

因為剛入職場的薪資所得一定是比較低的,

關鍵應該是職涯的後面20年可以衝到多高。

 

更何況,很多事情在不同時間點做效益是差很多的,

早入還是晚入職場並沒有絕對的對錯,

我也可以高中畢業即就業,

如果我已經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那又有何不可?

當我決定延畢、去壯遊,

在那段時間我所獲得的累積、經驗值,

如果換成是30歲或是40歲去做,

那人生將會是完全不同的光景(也不一定比較差),

所以重要的是「先別急」,把人生倒過來看,

現在哪件事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就去做吧!

 

 

2. 新鮮人!

找工作請從「薪水最低」的開始做…

先說明,這邊說的「薪水最低」

指的是「合理薪資」下相對的薪水低,為什麼這麼說呢?

 

還未進入職場前的新鮮人可能比較難想像的是,

一旦開始工作,不只是生活開始充滿了很多狗屁倒灶的事情(笑),

重要的是薪資將決定了你如何過生活,

也就是說月薪28K和月薪48K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月多兩萬元,你會怎麼花?

下班的休閒是什麼?會交什麼樣的朋友?

這樣的收入會養成什麼樣的價值觀?

 

 

 

有句話叫「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這是非常現實的,薪水除了影響你的生活,

更決定了你的下一份工作,因為進入職場後,

「轉職」是一件很常見的事

(我的研究所同學班上快60個,

進入職場四年至今還沒換過工作的不到5位)。

 

假如你的下一份工作起薪比較低或是沒有成長

(大公司換小公司、外商換本土企業、

甚至是換產業、換工作屬性…等),

你可以接受嗎?假如你可以接受,

你的家人 / 父母、另一半可以接受嗎?

你能夠不在意同儕或是前同事的噓寒問暖嗎?

 

所以我會建議,

除非你已經很確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工作 / 產業,

不然盡量別往薪水高的開始做,

原因無他,就是別讓自己未來的路「越走越窄」;

先從自己不排斥、有點興趣的工作開始試,

而不是不知道做什麼就先找薪水優渥的做做看,

等到不喜歡之後因為沈沒成本太高,想走也走不了

(人生要看得遠,而不是看一時的高低,

剛出社會薪水高不表示做得開心,更別說十年後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

 

3. 搞不懂老鳥在做什麼沒關係,

因為老鳥可能已經落伍了!

 

十年前,誰會知道臉書席捲全球,

現在公司要找個社群編輯(俗稱:小編),結果找了三個月還是「找無人」?

以前可能根本沒人聽過「群眾募資」這種東西,

結果現在連「輔導」群眾募資都可以變成一個專業、甚至出來開公司創業。

 

高中的時候補習班老師耳提面命說,

工程師是最好的出路(我唸理組),

材料系是未來10年的黃金產業、生科系會是未來20年最夯的顯學,

結果畢業後所謂的「科技新貴」根本一點也不貴,

股票早就被前人領光光,

生物科技在台灣一直沒有好好發展起來,「兩兆雙星」更是…..。

 

所以新鮮人也別擔心,

台灣的學用落差大有時候也不見得是壞事(誤),

你們現在熱衷的事物、玩得廢寢忘食的遊戲、辦得如火如荼的活動,

誰又說得準未來會不會變成一種產業?

從中累積的能力也可能成為新興的職業。

老鳥有老鳥的經驗,

但身為菜鳥,就少了老鳥的「包袱」不是嗎?

也沒有老鳥所謂的「理所當然」,更沒有老鳥的「框架」和「眉角」。

 

《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們卻要他去找份工作?》

一文中這樣寫道:

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熟悉的工作正在快速消失當中,

新工作也正在長出來,美國勞動部的一份研究報告

〈未來工作—21世紀工作的趨勢與挑戰〉就指出,

現在的學生未來所將從事的工作,將有65%現在還不存在。

 

而這些工作,可能不是用「找」的,

而是要工作者自己去創造出來。

有太多的權威人士忙著教訓年輕人,有那麼多工作,為什麼不做呢?

但這些權威人士至少也該自問,這些工作,

有多少是看得見未來的工作,是未來十年不會消失的工作?

 

畢卡索從未找到一個工作,

但他所從事的工作,開創了一個新世界,

為西班牙乃至全世界帶來一個全新產業,

為一代代的千百萬人找到一個工作。

新鮮人,你也許很菜,但也別忘了,你也就只能菜這一次,

好好享受菜蟲掉滿地的日子,

做一個「知道自己在幹麻」的菜鳥,

遠比當一個「看著別人過河」的老鳥強得多。

 

 

┌───────────────────────────┐
   MBAtics & 中山MBA 羊正鈺
   歡迎與本文作者聯絡:jswlm55@gmail.com
└───────────────────────────┘

好文章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