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昨天幾位創業者朋友紛紛在 Facebook
分享了 PingWest 上肖旭的一篇
「台灣數位時代創業者:小而難美的煩惱?」
我讀完後是非常生氣的。
倒不是因為作者的資料收集不夠完備,
文章呈現出的面貌與台灣真實的創業環境有些差距。
而是竟然連一個外地的科技網誌,
都要來笑我們沒志氣。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儘管在我們看來,
台灣已經具備很多讓人羨慕的條件,
比如文章開頭列舉的那些優勢,
但是在當地創業者眼中,
他們反而認為台灣是個“三無市場”。
哪三無?無VC,無Mentor(導師),無用戶。
台灣的網路公司,
在同一領域所碰到的競爭極小
的確,和矽谷、北京相比,台灣創業者比較難募資,
比較難找到 (真正有經驗的) 創業者當教練,
本地的網路用戶數量也較小。
但相對的,台灣的網路公司
在同一領域所碰到的競爭極小,
沒有資金過熱造成的「人才通膨」、「通路通膨」、
「焦土價格戰」等糟糕情況,
本地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不低,
對於網路購物、線上遊戲的付費習慣不錯,
黑貓、超商取貨與信用卡普及度等
營運環境也相當健全。
或者讓我用餐飲業來比喻,
在台灣,或許很難取得像日本、美國一樣
高品質的牛肉,但你卻有優良的放山土雞,
甚至是風味獨特的烏骨雞可以選用。
一個好的廚師不是坐在那邊抱怨我沒有什麼,
而是看看市場上有哪些材料,
然後想辦法用來做出最棒的菜色。
同樣的道理,台灣的市場不大,
但絕對足夠讓一個好創業者賺到第一桶金
無論 PCHome、Lativ、KKBox、神來也或是愛情公寓,
都是最好的例子。
有了糧草與足夠的實戰經驗,
這時候再出兵去攻打國外市場,
勝算自然會高上許多
當然提早開始研究可能去的市場是必須的功課。
沒錯,台灣多半的創投看不太懂網路公司,
但他們手頭上不是沒有現金。
如果你能摸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
(Hint: 低風險的投資報酬機會),
了解如何與他們溝通,
懂得利用像 appWorks 這種「橋樑」的角色,
事實上網路公司成功募資的比例
與矽谷相比一點也不差。
抱怨是沒志氣的創業者在做的事情,
因為事實是全世界的生態圈各有它的優缺。
如果真的那麼嚮往矽谷、北京,
這兩個地方並沒有拒絕你搬過去創業。
但如果留在台灣是你自己的選擇,
那就別抱怨,把這裡所有的好物盡其用,
然後再動手改善這裡所有的壞,
留給將來的創業者一個更好的環境。
最重要的是,別再讓大陸人來笑我們了,拜託。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