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歲還在糾結要不要買房?買房、租房哪個划算? 2 故事告訴你:「房貸機制」是關鍵!

買房

 

【我們想讓你知道】

我們最常在思考的事情就是「是否要買房」隨著房價越來越高,物價越來越高,不少人對於「買房」的堅持越來越動搖,就這麼思考到 40 歲了還在考慮就近哪個才是最好,以下用兩個案例告訴你,就是哪個方式才最適合你。

 

文 / 大塚壽

 

永無止境的論戰 — 買房或租房?

「買房或租房」是財經雜誌頻頻拿出來討論的「終極選擇題」。根據 Recruit 住宅公司的調查, 2017 年購買首都生活圈新建公寓大樓者的平均年齡落38.6 歲。從這份資料可以推斷,許多人過了四十仍未決定到底要「買房還是租房」。說穿了,這場論戰沒有正確的答案。時代背景、每個人的人生規畫、價值觀都會引導他們找出各自的最佳解答。但我們或許可以借鏡那些因為決定買房或維持租房,最後「後悔不已的人」。

 

後悔沒買房派

這裡跟各位分享我聽過的事例。首先是「後悔自己沒買房子的人」。從事航空業的 U 先生婚後 15 年,一直住在月租 16 ~ 18 萬日圓的國營住宅。夫妻倆皆有工作,所以可動所得還算充裕,也有能力選擇買房。然而當時房價持續下跌,他們盤算「未來可能出現更好的條件」,於是推遲了買房計畫。結果住在公宅的時間遠超出原先預期,他們支付的房租總計超過三千萬日圓。這個金額都足以讓他們買下一間中古房屋了。 U 先生因而後悔:「要是我能早一點下定決心就好了。」

 

後悔買房派

另一方面,在即將突破四十大關之際買了公寓的 W 先生則是「後悔買房派」。他為了壓低每個月房貸,選擇分期付款 25 年,前十年固定利率,領取獎金的月分還多還一筆,且採本息均攤方式償還。不過他卻失算了。

他沒想到每個月的管理費、公共修繕費竟然這麼高。很多人買公寓時只看房價,很容易忽略其他連帶的費用。而十年之後,固定利率轉為機動利率。所幸利率是減少而不是增加,不過 W 先生一看過去十年繳還的房貸歷史,錯愕萬分。房貸的「本金」根本沒還掉多少。換句話說,十年來他幾乎只還了利息。雖然這本來就是「本息均攤」的特色,重點擺在償還本金的話,應該要選擇「本金均攤」的方式。不過 W 先生起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發現時瞬間感到一陣空虛,令他後悔「早知道當初就不買房子了」。

 

除了買房和租房 其實別有出路

房屋問題最麻煩的地方,在於往往得等到一、二十年後才會浮現。所以我們必須明辨未來趨勢。雖然最後並沒有給出誰優誰劣的結論,不過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學到兩件事:「無論哪一派,都應該當機立斷」、「買房前應摸熟房貸機制」。某不動產董事建議,可以選擇在公司宿舍住到退休,徹底省吃儉用。退休後馬上以現金購買中古房屋。也就是說除了租房或買房,其實也可以考慮其他選項。

 

更多好文推薦你:

 

本文摘自《40歲,精采人生才開始:從1萬人的經驗談看見真正該做的事》,作者:大塚壽、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