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橘世代
身為作家、旅遊家的謝哲青,
從年少時開始旅行,踏遍世界各地,
一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國外,
他年輕時選擇一個人出國,是為了逃離現實;
過了 40歲後,則學會擁抱自己,
同時也學會了結伴出遊。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年近中年,許多人旅遊
不像年輕時候敢衝、敢玩、敢冒險,
有些人開始面對要逐步退休的生活,
對生活難免感到迷惘跟徬徨,
在旅遊的心態上,可能也不再熱情。
謝哲青認為,仍要對世界充滿好奇,
對他來說,年齡並不是旅遊時的重點,
保熱情的心態最重要。
別靠旅行逃離倦怠
從 10幾歲出國至今,謝哲靑認為,
年齡並不會框架出國的憧憬,他說,
「我一直認為心態很重要,
不要想要透過旅行找到自己、
也不要認為能藉由旅行找到藥方。」
這些話聽起來,跟坊間那些要大家藉由旅行
勾勒出未來生活模樣的書籍顯然看法不一樣。
謝哲青認為,每個人在生命當中難免都會感到倦怠,
每個人的處境跟難處都不相同,
若是沒有清楚了解自己,
想要透過旅行逃離目前生活的疲憊感,
那麼回到原本崗位上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
反而會產生無力感。
謝哲青說自己曾透過旅行選擇「遺忘」,
現在則透過旅行得到「記憶」,
旅行的重點,在於如何面對生活,
若能體會這些,才能真正學會怎麼斷捨離。
想跟年少時的自己說:
「要開心一點」
若真的遇到瓶頸時,
想透過旅遊去找尋答案該怎麼辦?
謝哲青建議,應該在飛行前,
就應該要思考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得要對自己有一定的了解,
如此才能在每一趟出遊得到收穫,
而不是想要一次又一次地逃離。
很難想像現在能在螢光幕侃侃而談、
面對採訪能談笑風生回答的他,
其實從小就患有「難語症」,
在求學階段也受過霸凌,在那樣的生長環境下,
成年後的他第一次要去旅行,
是為了要逃避家庭上跟生活上給他的挫敗感,
他在那段孤獨旅遊的日子裡,
曾經覺得自己很悲情。
問他若能重逢年少的自己,
會跟自己說什麼?
謝哲青不加思索地回答,
「我會要他開心一點!」
謝哲青說,年少的他,
是從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開始認識日本,
筆下的金閣寺讓他印象深刻,
他也因此到日本去遊玩,
抓到時間就出國旅遊的他,至今仍熱愛去日本。
他說「日本有很多很棒的博物館,
慢慢走走逛逛,對身心都是一種洗滌。」
聖雅各之路 沉澱心靈
謝哲青在一趟又一趟旅程當中,
學會擁抱過去的自己。
40歲以後,逐漸走進人生下半場,
他也有屬於自己的「心靈地圖」,
這些景點,有些是性靈之旅,
也有朝聖之路,如西班牙聖雅各之路、
印度、南極、西藏、馬達加斯加、
四國遍路巡禮、富士山等。
如聖雅各之路就是基督教知名的朝聖路,
是傳說中能夠洗滌罪惡之路,
沿路的路邊小花野草、頹圮的石牆,
在旅途中自己和內心深處的自我對話,
能喚醒心靈覺醒;
在南極體驗不同層次的藍和白,
在那樣的環境下,
讓人重新學會過極簡的生活;
到印度瓦拉納西恆河體驗生命起源與結束,
那裡能看到,印度小孩出生後在恆河接受聖水受洗,
也有人選擇把逝世親人在河邊露天火葬,
因為印度教徒深信,
只要人死後的骨灰灑進恆河,
就能擺脫世間輪迴。
看更多好文,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由 橘世代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Lulu )
( 首圖來源 / 謝哲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