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自信、頻繁交易、過度集中...才是害你投資失敗的關鍵!這 8 項常見的錯誤行為,你有幾項?

理財+1課

理財+1課

  • 2020-11-27 18:08
  • 更新:2021-09-07 11:53

過度自信、頻繁交易、過度集中...才是害你投資失敗的關鍵!這 8 項常見的錯誤行為,你有幾項?

 

【我們想讓你知道】

我們常在投資後,患得患失的經常頻繁的看盤看新聞,股市一有個風吹草動,就如驚弓之鳥,出脫持股,或是見獵心喜追高買進,殺進殺出長期下來虧損居多,白忙一場。學者研究出投資人常犯的錯誤 8 項行為…

 

文 / 駱潤生

 

每年台積電配股配息時,岳母都會拿著現金股息給我太太,並稱讚女兒很會投資,自己都抱不住好股票。那是我太太剛出社會時請岳母代買的,股價才 75 元,現在股價到了 3 百多 (編按 2020 年),除了價差,股利股息應該也很漂亮,我常笑那是因為只買了一張,幾乎忘了它的存在,才能長抱獲利。

 

長期投資報酬 勝 殺進殺出

我們都有過類似經驗,就是投資之後,患得患失的經常頻繁的看盤看新聞,股市一有個風吹草動,就如驚弓之鳥,出脫持股,或是見獵心喜追高買進,殺進殺出長期下來虧損居多,白忙一場。有人笑稱,台灣人買房子通常有不錯的獲利經驗,是因為房子的變現性沒那麼好,如果房子如股市般有即時價格的交易市場,那鐵定又是不同光景了。根據 JP MORGAN 的統計,1999-2019 年共 20 年的時間,長期投資 S&P500 指數報酬率達 6.1%,而相同期間的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才 2.5%,之間差的約 4%到哪裡去了?

 

這落差是來自「投資行為」!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學者長期研究投資人常犯的錯誤行為,舉例如下:

1.頻繁交易

除了抱不住長線獲利,也墊高交易成本。

2.過度自信

業餘運動者很少人會認為透過努力就能當奧運選手,但散戶投資人通常認為自己能當巴菲特。

3.快速致富

成功的投資方法相對無聊,人們寧願追求有話題的飆股。

4.羊群效應

盲目從眾的行為從 1600 年代的鬱金香球莖泡沫以來,反覆不斷發生,從眾行為或許對找到好餐廳有效,但絕不是在投資上。

5.過度集中

分散投資是投資唯一免費的午餐,為何不享用呢?

6.過多資訊

追逐過多雜訊只會徒增你誤判的機會。

7.稟賦效應

投資人會高估自己已持有的投資標的,並跟它談戀愛。

8.確認偏誤

會讓我們聚焦在自己目前認為對的方向,而忽略反向的參考。

 

投資人若能少犯錯 就能戰勝的市場報酬

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操盤手查爾斯.艾利斯(Charles D. Ellis)在投資終極戰(Winning the Loser’s Game)一書提到,投資活動對於投資人來說就是一場「輸家的遊戲」(Loser’s Game),其典故是有個學者在觀察並分析數千場的網球比賽後發現,業餘選手因為技巧沒有職業選手好,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盡量少犯錯,發球與回球都盡量要確保不要出界,而等著對手犯錯來得分。

所以投資人若能少犯錯,就能贏得大部份專業投資經理人都難戰勝的市場報酬。話說回來,「人性」是有缺陷的,所以我們必須透過一些機制來協助克服,如透過用 ETF 為投資組合的機器人理財服務來達成分散風險及紀律投資,並透過如 CFP® 專業理財顧問協助,來當財務行為的教練,提高成功機率。

 

更多股市觀點,好文推薦你>>

 

 本文由 理財+1課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 圖:shutterstock 圖片非當事人,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YING )

理財+1課

理財+1課

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

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