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近來指數型投資深獲投資人喜愛,它不像主動型投資是以打敗大盤績效為目的,其追求的是獲取與市場相同的報酬。儘管兩者的投資策略與目的不同,面對風險時做法卻是完全一致。
文 / 風險面對面
進入投資市場必然會遭遇幾種狀況,首先是市場跟隨消費者心理、政府政策、天候環境等因素形成的總體經濟波動。其次是挑選的公司體質,其營運與財務狀況是好是壞;又或者該公司是處於成長、成熟、衰退或轉型的哪個階段。再來是自己的投資週期與使用金錢的習慣及計劃。面對這些狀況,不論是何種類型的投資人,我的建議都是:以控制資金比例來面對市場波動、分散持股來降低投資風險,和透過資產配置來處理個人狀況。
關於「被動投資」
近年來市場盛行的「被動投資」,標榜可以減輕主動投資的心理風險與降低投資技術的門檻,廣受大眾喜好,但是對我來講,在投資的框架下,從股市、黃金、房地產、債市當中主動選擇進入股市,或者某個國家的指數,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主動投資。
所以應該認知到這樣的投資依然存在一定風險,像是前面提到的第 1 種與第 3 種狀況,所以我更喜歡以「指數型投資」來稱呼這種投資方式,當然這必須有一個絕對的要件,盡量以買入包含整個市場的 ETF 為原則。
例如:
- VT(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全球股市股票 ETF)
- VTI(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美股股市 ETF)
- 台灣的元大台灣 50(0050);
而不是類似「創新科技 ETF」或者「消費防疫 ETF」這種策略性或主題性的 ETF,而我個人的投資組合中也長期包含了指數型商品。
分批買進全球型 ETF 獲取與市場相同報酬
談到被動投資,也就是我稱作「指數型投資」這樣的策略應該怎麼實踐?我的建議是直接投資全球最強的區域加上你所熟悉的區域,以及感覺最有信心的區域或國家;當然也可以直接買下涵蓋全球市場的指數型 ETF。
而資金的投入方法,最好不要單筆全壓,而是分批進場;可以定期定額,或者隨著指數位置越低來增加投資的額度。在投資年限上,我建議越年輕開始越好,一旦打定主意就要做好這筆資金要存放在市場超過 15 年的心理準備,畢竟景氣循環的週期,或指數的高低點是我們無法預期的。
最後就是什麼時候應該出場?答案很簡單:需要用錢的時候,直接賣掉持股。在買進指數型 ETF 的時候,完全不必去考慮配息率多寡,因為指數型投資賺取的就是整體市場的成長,而配息只是其中一部分,就算沒有配息,投資報酬也會反映在股價上。
分散進場提升主動投資勝率
指數型投資追求的是獲得與市場相同的報酬,而主動投資者追求的則是超過市場報酬。儘管過去的數據證實超過 8 成的投資人無法打敗大盤績效,但多數的投資者還是對於主動選股趨之若鶩。
當然也不乏有少數投資人的績效遠遠超越大盤。如果你是打算專職於投資或者有非贏不可的因素,或許可以從幾個面向開始主動投資:首先對於經濟與企業運作的輪廓要有認識,還要熟悉產業的發展跟方向,同時有基礎的財務會計能力,才有辦法選出不算太差的投資標的。
你也可以純粹學習技術分析,那麼停損跟停利就是一門重要的功課。與指數型投資相同,資金比例的分配是控制風險的關鍵,單獨押注同一家企業的股票或商品,在數學法則上並不會帶給你更高的期望報酬,反而增加風險;因此分散標的與分批進場的紀律,是你必須要從自己的操作模式中歸納出來的。
不論是指數型投資或者主動投資,都要先有一個要認知:凡是投資都必然有風險。主動投資在企業轉型或衰敗時難以判斷、企業成長幅度對應股價高低買賣也是一門學問。而兩者同樣躲不過天災與政府政策的突然轉向。所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可以多花點時間追求高一點的報酬,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就交給市場,承擔低一點的風險。認知市場的風險與的極限是投資者開始投資前應該做好的第一個功課。
更多 ETF 資訊,好文推薦你:
- 0050、0056怎麼挑?10大常見問題,陳重銘來解答:操作守 3招、存它30年,退休年領 88萬!
- 「大盤一直跌,定期定額買 ETF 要取消嗎?」原來有這想法,代表你的投資心理素質不堅強!
- 全民瘋 ETF ... 但你真的以為,買了就會賺錢嗎?別傻了!
- 下一個國民 ETF 會是誰?新型態 ETF 頻掛牌,到底怎麼挑..?專家 3大指標 教你不踩雷!
- 小資族想投資ETF有何訣竅?這4步驟從開戶到下單完整教學,還能省下3倍手續費!
本文由 Money 錢 157 期 授權轉載
(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Willi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