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8年,歌手蔡依林發行的
新專輯《Ugly Beauty》中,
收錄一首
以葉永鋕為題的創作,《玫瑰少年》。
葉永鋕是一名因為性別氣質與眾不同
而在學校長期遭到霸凌的男孩,
就在 2000年 4月 21日,
他於上課時間上廁所後,
就再也沒有返回教室。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宮能安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
葉永鋕的故事並沒有成為歷史。
2019年 4月 22日,
台中某校一名國二的男同學,
不耐同學們以性取向嘲諷,
於上學期間從學校四樓一躍而下。
「你爸爸有AIDS,
所以才會生出你這個AIDS GAY!」
這傷人的字句,
就這麼出現在新聞報導中。
促使男孩跳樓有沒有更複雜的成因,
我們無從得知,
這位男孩的性別取向
為何也一點都不重要,
重點在於,
全世界關於性別議題上的悲劇不勝枚舉。
儘管在這個已經能高掛彩虹旗上街的臺灣,
仍然在某個校園或辦公室角落、廁所,
躲著看不見的傷口,
流著不為人知的血淚。
我的學生曾經向我出櫃
我覺得他非常勇敢
國一的他非常清楚知道
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他並不喜歡異性。
某天,這個秘密意外被他的家人發現,
他的母親認為他不正常,
要他變成正常人,
為此他感到相當沮喪。
究竟何謂正常?
常常見到生活中,
人們將異性戀和同性戀
用「正常」與「不正常」來劃分:
「他是正常的吧?」
「可惜他不正常。」
「他要是正常就好了。」
甚至看過綜藝節目上
女藝人開玩男藝人笑:
「吼我懷疑你性向不正常!」
當我們定義自身的某種狀況為「正常」時,
等於把不在這種況狀的人
皆列為「不正常」。
那麼怎麼樣的眉毛距離為正常?
人的哪一種唇色正常?
哪一種聲線?哪一款臉型?
那一類鼻頭?過敏?不過敏?
愛狗?怕貓?敢吃香菜?懼怕青豆?
我們是人,不是罐頭,
從長相到個性,飲食到興趣,
有著數不盡的不同,
然而世界何其大,人口何其多,
這輩子的時間也不夠
我們認識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
既然我們知道的如此有限,
怎能用自己的框架去丈量身邊的人?
關於人類性別/性學的研究
多數人從來沒有接觸過
在臺灣國民教育中,
課本不存在這類的知識,
也可以說不被允許存在。
以至於我們沒有受過相關的知識教育,
然後就用自己的
認知(或說無知)去攻擊別人。
我真的很鼓勵在性別議題上
特別尖銳的每一位朋友,
請花些時間去進修和理解。
高雄師範大學、清華大學、
世新大學、樹德科技大學…,
這些學校分別都有開設
人類性學/性別所或是學程,
人類性學的複雜性,
不是三兩句就可以說完的,
它複雜到有人要去念學位,
花好長時間去研究和理解它,
假若我們都能花時間
理解性學有多麼深奧,
應該就不再會去用
「正常」、「不正常」來劃分彼此了。
( 中略 )
2013年迪士尼動畫作品《冰雪奇緣》問世,
在全世界掀起風潮,
全球票房高達十二億美元,
直接榮登該年度全球電影票房冠軍。
在這部轟動全球的電影中,
我想邀請各位回想起
當時在螢幕前觀影的自己,
究竟是看到美麗奇異的冰雪女王,
還是看到醜陋的自己?
我和別人不一樣
我該討厭自己嗎?
Elsa從小天生就會魔法,某次的意外,
Elsa的魔法傷到妹妹 Anna,
因此她非常厭惡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她甚至對自己會魔法這件事情感到恐懼。
Elsa的父母非常友善,
即便知道大女兒和一般的孩子不同,
並不強迫要 Elsa改變自己。
為了保護女兒不要受傷,
他們送了一雙紫色手套,
告訴 Elsa不要讓別人發現。
Don't let them in,don't let them see
Be the good girl you always have to be
Conceal,don't feel,don't let them know
Elsa唱出心裡的恐懼:
「不能讓他們進來,
不能讓他們看見,當個好女孩,
像從前一樣永遠當個乖女孩,
隱藏自己,不要感覺自己,
不能讓他們知道。」
看到這裡,可以先稍做思考,
Elsa公主象徵著
班級中、家族裡、社會上的哪些人?
他們因為害怕別人的異樣眼光,
得去隱藏自己天生的不同之處。
( 中略 )
別讓自己成為
自己批評的那種人
迪士尼要我們看到,
一個人的善與惡和他會不會魔法
(喜歡什麼性別)一點關係都沒有,
因為一個不會魔法的人(異性戀),
也會去共用針頭吸毒、
不安全性行為感染HIV、
多人性愛派對、
肛交性行為以及有戀童癖好。
當我們一股腦地把這些標籤
往同性戀者的頭上貼,
卻忘記這些行為
全部都在異性戀者上也有出現,
豈不是太不公平了嗎?
除了《冰雪奇緣》外,
《X戰警》、《大娛樂家》、《分歧者》…,
這些電影裡都在講述
天生與眾不同的主角,
為求不受到社會多數人的迫害,
不得不隱藏真實的自己,
迫使他們假裝自己和大家一模一樣。
有趣的是,
我們走進電影院都會同情電影的主角,
仇視電影裡的迫害者
(伯爵、村長、村民、博士…)
走出電影院,
卻全然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上
扮演的角色正是這些人。
原來看電影的我們,
通常只看到得到電影的「帽子」,
而看不到電影裡頭的「大象」。
看更多好文,成為更好的自己:
-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經常發脾氣的父母,正在摧毀你的孩子!(深度好文)
- 先保護好自己,再去相信別人! 職場生存法則:別傻傻的 把每個同事都當成「好朋友」...
- 當陪你的人 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 揮手道別!
- 你的獨處時間,暴露了你的人生層次!
- 職場上,不要期待會有人教你! 你不是學生,也沒有老師,不要再等別人 幫你「畫重點」!
本文摘自《致無法拒絕長大的我們》
作者:宮能安 /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JJ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非本人僅為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