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近日,一位媽媽分享了兩個兒子不同的金錢觀,同樣的起點,就業時間也差不多,但兩年後,他們的存款竟然相差 26 萬!透過比較,哥哥也逐漸被弟弟的金錢觀感化,近而努力存錢。媽媽說:「留下資產是一回事,正確金錢觀念是無價的」,若能從年輕時就培養理財觀,對以後肯定會有莫大的幫助!
「存錢,其實就是一場個人的意志賽。」一位媽媽日前在臉書分享兩個兒子不同的用錢模式,使得一年存款相差 14 萬,兩年過去更有 26 萬的差距,在她一步步鼓勵與引導式教育,原先年存只有 3 萬元的哥哥,5 年下來,終於有點小積蓄。
媽媽表示,兩個孩子的就業時間差不多,起薪也都落在 2 萬 6 左右,因為住家裡,平日在家吃晚餐,所以均各繳 8 千元,作為房租、水電、餐費等生活成本,並協議每 3 年調高 2 千元,而她每年底會做「年度家庭財務表暨家庭成員的個人財務表」理解家庭成員金錢的用度與結餘,當時才知道兩兒的金錢觀可以說是對照組。
起點雷同 兩年後存款竟相差 26 萬
第一年
哥哥總存款只有 3 萬 5 千元,弟弟卻有 17 萬 8 千元。檢視存摺發現多是網購、美食、線上遊戲等刷卡扣款,雖然額度都不大,但筆數密密麻麻,日子過得開心又滋潤;而弟弟除了每個月留下 3 千早餐與油錢,幾乎就沒有提款記錄了,媽媽說,此子生性如此,物慾淡泊,舊衣舊鞋輕鬆自在。
第二年
哥哥結餘進步到 6 萬多元,弟弟已累積 32 萬 9 千元,兩人相差 26 萬元。媽媽進一步說明,個人資產上哥哥買了 6 萬多元的新電腦也採用分期付款購入新機車;而弟弟則花 2 萬元接手哥哥的舊電腦和二手機車,再花 5 千元升級電腦也玩得很樂。此時,弟弟沒打算花精神理財,便買月配息的利變年金保單、一張 6 年期的儲蓄險和一張基礎醫療險,總共近 40 萬的花費,不足的部分由媽媽先借貸給他,日後再按月攤還,媽媽感慨地說:「親如母子也要明算帳,很愛孩子但不能替他長大。」
留下資產是一回事 正確金錢觀念更是無價的
一樣的起步,因為不同的消費觀,讓兩人的存款距離遙遠…隨著弟弟的成長,哥哥開始調整開銷,想要追隨弟弟的腳步,媽媽也樂見他的改變,笑說:「第三年,他終於存到我們約定的 15 萬門檻,以合夥出資、比例分紅的方式,買了一筆躉繳利變儲蓄保單,若他存到 30 萬,買斷我股份,保險就全歸他,滿足他想強迫儲蓄的動機。」如今,已經第五年了,弟弟有 2 筆各 30 萬的配息利變險、24 萬的短期儲蓄險、醫療險和少許股票;而哥哥也終於有一張 30 萬的配息保單、18 萬的短期儲蓄險與一張醫療險。媽媽問起哥哥:「身上有點錢的感覺,是不是踏實多了?因為你存的不是錢,而是意志。」兒子也會心地笑了。
「不碎唸,不評論,不比較。讓孩子自己發覺,嗯!好媽媽」、「你算好媽媽,不是拿那個孩子的錢補不足的孩子的錢。永遠像無底洞補不完」、「媽媽的作法好棒,透過妳的分享,檢視到自己理財教育的不足」、「孩子良好的金錢觀,比存多少錢更重要」、「有智慧的媽媽,父母的高度影響孩子的一生一世」很多人讚賞媽媽的教育與觀念,她只謙虛回應:很怕有天會眼睜睜看著奮鬥半生的積累,會斷送在自己教養不好的孩子身上,應該沒有凡人過得了情感障…趁他們還願參考我意見的時候,多做點功課、盡點力,其他的但看天意了。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是業配文,有網友提出問題,「妳兒子們每個月的薪水都花不完了,為啥要去選擇買一個月配息的產品,這感覺是退休前的規劃阿?應該更積極一點,應該股票比例多一點,選配股的股票在裡面創造複利。」媽媽給的回應是:「他還年輕,就算 20 年才還一個本,也能等得輕鬆,再來,一個人要能忍住一筆閒錢不動心,我也想要鍛鍊他,早點擁有這定力...畢竟我帶不走的都得留給他們呀!」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存錢血淚史》他曾身兼 4 份工,23 歲賺進 100 萬!力拼畢業就還清學貸,關韶文:不缺錢也要趁年輕拼命衝
- 想要儲蓄,就得靠 5 招 養成存錢習慣!讓你 3 年無痛存下 40 萬
- 「會花錢的事,不會變成我的興趣!」信用卡專家 不私藏:善用 631 存錢法,25 歲 解開第一桶金成就!
- 存錢+複利=4 倍退休金!專家:5 方法加速 財務自由,不用 60 歲就退休
- 把握 25 到 35 歲 存錢的黃金十年!做好 3 個「致富」準備,讓 1 萬滾成 1,200 萬退休金!
本文由 CMoney 團隊整理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撰文者:BELL;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