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和爛人爛事較勁,你永遠是輸家!
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
並非生活過於刻薄,
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
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聰明人不會浪費時間
計較爛人爛事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小學徒外出取貨,回來的路上被狗咬了。
處理好傷口之後,
他找到一根長長的竹竿,準備去打狗。
師傅見狀,過來詢問:「你的傷口還疼嗎?」
小學徒說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為什麼還要去打狗?」
「因為它咬了我,我要給它點顏色瞧瞧!」
師傅說:「你知道獅子為什麼從來不和狗打架嗎?」
小學徒愣住了,呆呆地望著師傅。
師傅笑著說:
「因為不是誰都配做獅子的對手,
打敗一隻狗並不光榮,
但被狗咬到一口卻很倒楣。
獅子不和狗較勁,這是原則,
更何況你是人,跟一隻狗計較個啥啊?」
生活中,有不少爛人爛事就像這隻狗,
輕而易舉就能挑起你的情緒,
把你拖入污濁的泥淖。
有人嘲諷你,你立即刻薄他;
有人看低你,你馬上加倍鄙視他;
有人對你忽視,你從此疏遠他。
到了最後,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還將自己弄得滿身戾氣,心情暴躁。
這才是爛人爛事對一個人最大的傷害。
周國平說:
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從來不與爛人計較,和爛事糾纏。
和爛人較勁,你永遠是輸家
白岩松說:“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
並非生活過於刻薄,
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
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有一次,莫言請人吃烤鴨。
大家酒足飯飽後,桌子上還剩下許多。
莫言心想,多可惜啊,
那些大蔥、大醬、潔白的薄餅,
香酥的鴨肉,都是好東西,
浪費了是要遭天譴的。於是莫言就繼續吃。
這時,有人開口了:
「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點錢吃回去不可。」
莫言感到臉上火辣辣的,
好像挨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回到家後,莫言非常委屈。
母親建議他,以後再去吃宴席前,
先喝上兩碗稀飯,再吃上兩個饅頭。
回到北京後,莫言就按母親所說,
去吃宴席前先墊飽了肚子。
在宴席上,他吃得慢條斯理、溫良恭儉讓。
結果一人卻說:
「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樣的勁兒,
好像他只用門牙吃飯就能吃成賈寶玉似的。」
還諷刺他做人不夠本色。
生活中,總有一些心理扭曲的爛人,
莫名其妙地詆毀你、傷害你。
如果你都去計較、和對方糾纏,
那只會筋疲力盡,生活變成一地雞毛。
甚至把你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周星馳早期電影《新精武門》中,
有一個惡俗的場景:
鐘鎮濤拿了周星馳的行李,
周星馳死命追上了他。
然後兩人就在小巷子裡“打”了起來。
怎麼打? 互吐口水!
在我看來,
與爛人爛事糾纏,跟這個場景很像。
它們往你身上吐口水,你也回敬,
最終不體面的還是你自己。
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
村上春樹曾說: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
爛人最擅長胡攪蠻纏,
非要拉著你進入到負面情緒的漩渦中與他周旋。
就像一灘沼澤,你越糾纏,就會越陷越深。
與爛人糾纏,無論何種結局,你都是輸家。
正如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所說: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
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爛人之所以爛,
是因為你越在乎他,他就越爛。
破事之所以破,
是因為你總是斷不乾淨,它就更破。
真正聰明的人,都無視對手的挑釁。
世界上最狠的報復,就是不在乎。
別讓爛人爛事,耽誤了你的人生。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
「人生中 10%的事件,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
而另外 90%,則是你對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的。」
生活中有很多事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你越是在破事上糾纏,
只會越來越破,越來越糟。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裡,
講了一個荒誕的故事。
農村婦女李雪蓮,
被前夫污蔑了一句:
「你叫李雪蓮嗎?我怎覺得你叫潘金蓮呢?」
於是為了給自己討回公道,
告訴大家“我不是潘金蓮”,
前前後後打了 20年官司。
最終,也沒有把這句話糾正過來。
整整 20年人生,李雪蓮本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卻為了一句話、一口惡氣、
一件爛事、一個爛人,糾纏了半輩子。
很荒誕,也很現實,
畢竟每個人都可能是李雪蓮。
但我希望,每個人都不要成為李雪蓮。
畢竟人生苦短,與爛人爛事糾纏,
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中略)
斷捨離最高境界:
不糾爛事,不纏爛人
格局越大的人,
越不會和爛人爛事、小人小事糾纏。
他們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
不因現實的流言蜚語糾結。
無論任何事情,都無法纏住前進的步伐。
在時間和實力面前,
一切爛人爛事都只是浮雲罷了。
每個人的人生,
都應該有更有意義的事情等你去做。
瑪利亞·羅賓森說過:
「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重新開始,
但每個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創造全新的未來。」
對於那些惡意的中傷,沉默是最好的武器,
它比爆發更有力量。
讓過去的過去,才會有新的開始。
電影《公主日記》裡有句經典臺詞:
總有一天,我會成長,而你永遠是個爛人。
人這一輩子,不過三萬多天。
不糾纏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
懂得斷、捨、離,讓自己過得更精彩,
才能活得自在,活得從容。
與朋友們共勉。
本文由 洞見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Ann)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