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家境優渥、學歷高,似乎就是現今社會定義的「人生勝利組」,但如若仔細想想,如果父母都花大錢送小孩讀私校,分數差就請家教,成績就算不是頂尖,低空飛過及格線也絕非難事。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只是沒有嘗過失敗的滋味,只要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變成最脆弱的草莓族…
文 / 伊莉莎白‧德依
就讀英國中學的期間,對於考試,我已經是駕輕就熟。那時,我比較滿意現狀、有比較好的老師,而且也已經在貝爾法斯特上過前半年的課程。在修習 GCSE課程時,我毫不猶豫迅速退掉所有不喜歡的科目,於是我成為成績清一色 A的優秀學生,學期末的成績單盡是讚美之詞。
從小到大,生活由大大小小考試推疊而成
我自認這是運氣好,因為我似乎一直以來都必須面對各種考試。生活是由大大小小的考試堆疊而成:每週小考是用來測試我是否學會了代數,以及是否瞭解光合作用;期末考試期間,陽光強力穿透教室窗戶,而我則在努力修改亨利四世的國內政策細節;還有音樂成績、GCSEs、A-Level⋯⋯沒完沒了。結果,因為我實在太認真唸書,整天用力盯著書本和圖書館的電腦螢幕,我不得不接受視力測驗(和戴上眼鏡)。
和我在一九九七年畢業那時的情況相比,緊迫盯人的考試文化甚至更加惡化。二○一八年,慈善組織「兒童熱線」(Childline)的報告指出,前一年共有三千一百三十五次的諮詢是關於考試壓力,其中有一半的來電者介於十二到十五歲之間,有些孩子提到「承受不了課業負擔」,並且「擔心自己無法得到理想的成績」。
從美國學術能力測驗(SAT)、GCSEs、到AS和A-Level等等,有這麼大量的考試,表示在某個時間點,你至少會不小心搞砸其中一次,你的自我感被貶低成考卷上一連串的紅色原子筆記號,上頭還有百分制的分數評比,大聲宣告你不及格。
在新的學校拿到四十七分,對我造成巨大的陰影
平常心看待成績實在不容易,即使已經來到新學校,之前在貝爾法斯特的化學考試只拿到四十七分這件事,還是對我造成龐大的陰影。我也不太確定為什麼這件事像惡夢一樣如影隨形,那場考試根本不太重要,但我還是忍不住把自己的本質和腦中塑造出來的醜陋形象重疊了:這個遲鈍的大笨蛋完全不記得當鎂碰到無遮蔽的火源會發生什麼事(那時候我猜想的是,難道要幫鎂穿上衣服嗎?)。為什麼這樣的失敗經驗對我影響如此深刻?部分原因出在我的外科醫師父親是位優秀的科學家,總是想盡辦法讓我參與「各種實驗」。
(中略)
重點在於,我父親對科學充滿熱情,而出於好意,他也希望我擁有相同的興趣,然而我就是沒有科學腦。死背化學性質讓我感到挫折,我對老鼠體內的構造或是熱能在烤馬鈴薯中的傳導方式也不怎麼有興趣。所以當我在化學考試拿到四十七分,這對我來說,不只是學業表現不好,也讓我覺得從這件小事就能看出自己是個失敗的女兒。我不僅讓父親失望,也讓自己失望了。
考試從來就不只是考試而已,
其中也牽涉到各種更深層的問題。
現在回想起來,我似乎也把那場考試視為不幸學校生活的縮影。自從希歐恩事件發生以來,我就對社交失去信心,進而對自己的能力也失去信心。一旦我發現自己不擅長某些事,就會變得比較沒有動力,這算是很典型的人性動機,背後的邏輯就是:反正我不會成功,何必要嘗試。這樣一來,當事情不可避免地發生,我就可以少受一點羞辱。
(中略)
考試成績不等於自我價值
在校表現和考試成績向來都只是外在的肯定。就我自己的經驗,這些肯定無法帶給你長久的自信,因為一旦你離開學校或從大學畢業,就會發現再也沒有考試了,除非你是建築師、醫師或必須要持續接受複雜會計測驗的高階金融從業人員。
長大成人之後,生活會因為沒有任何指標而變得嚇人;沒有考試委員告訴你表現如何,或者是否符合二十五歲的必要條件;沒有人會因為你很有效率地搬家或是準時報稅,而給你大大的「A*」。當然,你可能會獲得升遷或是加薪機會,但這些通常都是零星隨機發生的事件。你再也不會歷經長時間的預先溫書準備期,迎向分秒必爭書寫申論題的關鍵時刻,當然也不會有監考人員來回走動於一排排書桌之間,提醒你距離交卷時間只剩最後五分鐘。成人之後,即使答出正確答案,也不會有人為你打分數。我多希望以前的自己能更明白這一點。
(中略)
以往的成績用錢堆出來 考駕照失敗重挫信心
後來我去考駕照,卻沒有通過。你也許會覺得這不算什麼,畢竟還有其他更糟糕的事,然而這次失敗卻對我造成尤其嚴重的打擊。當我通過了人生中其他所有的考試,甚至申請上劍橋大學並取得入學資格,卻在駕照考試失利。社會公認的成就讓我以為,只要自己下定決心就能做到任何事,因為,讓我直說吧,我就是被寵壞了。
我是中產階級白人,有悉心養育我的父母,還獲得頂尖寄宿學校的獎學金,而學校像是在休息時間發送甜甜圈一樣提供各種機會給學生(我們確實每週四都會拿到真的甜甜圈)。我以為只要自己投入夠多時間、努力準備、做到最好,加上父母用金錢解決其他問題,成功就會自動手到擒來。這顯然是特權階級獨有的邏輯,我明白有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因為自身種族或性向等各種原因曾遭到歧視,他們應該會覺得我的例子不怎麼恰當也不值一提。確實如此,但就是因為微不足道,更顯露出我有多麼狂妄自大。
(中略)
我原本建立在通過各種考試上的人格,因為這次失敗而徹底崩解。我也似乎是首次理解到,也許單純靠著擅長拿到「A」,或是仰賴父母投資金錢協助我,都無法保證我能順利通過人生的考驗。
從小習慣享受特權,小失敗都會受到巨大打擊
當我在節目上訪問回憶錄作家及記者朵莉.阿爾德頓(Dolly Alderton),她表示當初自己沒申請上布里斯托爾大學(Bristol University)時,也有類似的體悟。她和我一樣,都很幸運地被送進私立學校,而她認為這是「全世界最瘋狂而且不公平的事」。
「我不是讀書的料。」阿爾德頓這麼說:「我還滿懶惰的,而且我獲得的傑出成績百分之百是因為我讀了私立學校。我真心這麼認為,也心知肚明,畢竟在私立學校很難表現不好,因為你多付了很多錢,然後通常會接受小班教學,學校會把大量的時間、注意力和資源都投資在你身上。」「我覺得這實在很不公平,像我這種在其他學校環境一定會遠遠落後的女生,竟然可以擁有這些難得的機會,而且獲得實實在在的成功。這全都是因為我踏出的每一小步幾乎都有人支援。」
嘗試過的所有事,父母都會用錢來確保至少可以及格
阿爾德頓通過了GCSEs考試,並且在數學科拿到「C」,「儘管這看起來像是最不可能發生的事」,她的求學路一帆風順,所以當申請大學的時期到來,她天真地確信「人生的一切都會非常容易,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有特權」。遭到布里斯托爾大學拒絕之後,「我根本不相信這件事,因為我人生中歷經失敗的次數就是少到這種程度。我嘗試過的所有事,父母都會投入大把時間和金錢,來確保我至少可以低空飛過,不管是芭蕾檢定或是考進這所私立學校的中學六年級(sixth form),甚至是我的 GCSE數學科,我就是沒有嘗過失敗的滋味。」
「不過,這對我來說確實是珍貴的經驗,因為我從此認知到自己的特權有極限,還有自己所受的教育有多麼特別、不公平又罕見。我也因此發現和瞭解到,真實世界並不是這樣運作。」「也許不只是私立學校畢業的人會有這種經驗吧,這可能也算是一種青少年的自大心態,不過,我真的學到很寶貴的經驗!」確實如此。
(中略)
不要用考試的成績定義自己
考試的成功祕訣其實不是取得出色的成績,而是不要用考試結果定義自己。所以,要時時提醒自己,你是獨立存在於那些空白處勾號之外的個體。此外,大部分的人生都是由偶然或隨機事件毫無規則地交織而成,所以沒有人會根據你的生活方式為你打分數。從此之後,我嘗試轉換心態,努力瞭解真正的自己是誰、自己在乎什麼,以及自己的價值何在,不再想著自己應該得到什麼成績。畢竟,負責打分數的人可能只是剛好今天過得不順,或是不同意然而,這些都不代表你是個失敗的人。
當然,我並不是認為考試不重要。考試很重要,可以幫助你培養紀律和專注力,好成績則可以是很有效的管道,協助你展開有更多機會、更廣闊的人生。考試能讓你進入大學和踏上有成就的職涯,也能讓你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自信。每年 A-level成績公布之後,都會有人在社群媒體上自以為是地高談闊論,說這些分數一點都不重要。嘿,小朋友們,我的蝸牛養殖和進階鈎織作業都只拿到「E」,但看看我現在的成就:我是實境秀 C咖明星,在推持(Twitter)6上的追蹤人數有十二萬人,還在購物網站 boohoo.com上推出自己的服飾品牌。
考試就只是考試
沒錯,我認為考試很重要,然而,我也認為我們應該要客觀看待考試這件事,沒有人可以只因為自認有資格獲得好成績,就能順理成章通過考試。我們也不應該完全用考試定義自己;有時候,努力準備和考試表現良好,有助於我們達到理想的目標,就只是如此而已。而其他時候,如果我們最終沒有達到計畫中的目標,或是被迫面對科學考試不及格,或活生生的蝙蝠在教室亂飛等恥辱,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學到諸如以上的道理。這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成功。
關於「家庭理財」,你可以學更多:
- 房貸繳完 100 萬,老婆卻想再增貸買車!夫妻月入 8 萬,卻每月花光... 沒有理財共識,怎麼辦?
- 孩子問:我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未來 富裕 還是 貧窮!
- 37歲夫妻育 2兒,力拚 7年還 400萬房貸!她嚴格執行「斷捨離理財法」,還可年年帶婆婆出國旅行
- 花大錢用心栽培,孩子卻不領情?專家:不想養出啃老族....這 2 件事父母千萬不要做!
- 只要收拾「存摺、冰箱、另一半」錢就會自然流向你...日本超人氣 理財整理術,專家力推這 4項!
本文摘自《慶祝失敗》,作者:伊莉莎白‧德依、出版社:大好書屋
(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Stel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