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又理心: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省思與祝福

理財+1課

理財+1課

  • 2020-03-26 16:20
  • 更新:2020-03-27 17:23

理財又理心: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省思與祝福


在各樣天災人禍的過程中,

總是帶給大家許多擔心和恐懼,

但這是人類的天性,

也是上帝賜給我們發自本能的保護能力,

因為對風險有警覺性,

才能啟動腎上腺素和防衛機轉,

以求保命。


但是,

人類基於情緒特質+預期心理+傳播效應,

往往也很容易對於危及全局的系統性的風險,

產生過度的反應。

觀察投資市場的歷史特別明顯,

往往過度樂觀時,會造成超漲,

超漲之後就會回跌;

相反地,

過度悲觀時,會造成超跌,

超跌之後,又會反彈,

長期而言,

還是會回到市場趨勢線的平均報酬率。

所以如果你現在手上有股票型資產

﹙包括個股或股票型基金、ETF﹚,

下跌了也不要太過於緊張,

大致上可以有兩種選擇: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一、給投資足夠的耐心和時間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短期市場超跌,

要相信每一次股災都讓我們害怕,

但總是會過去的,

但是,兩種可能,會讓你沒有耐心等候:

 

A. 心理上受不了

每一種投資標的都可以從過去歷史,

或是同類型的市場,

看出它的波動風險,

波動風險可以用標準差來顯示,

未來投資年報酬率,

約 68%機率分布在

距離平均值有1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

約 95%機率,

分布在距離平均值有 2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

以及約 99.7%機率,

分布在距離平均值有 3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

 

舉例而言,

如果平均年報酬率是 7%的投資標的,

標準差是 15%,代表每 20年有 19年

﹙也就是有 95%機率﹚

報酬率會落在 -23%和 37%

﹙7%-15%*2,7%+15%*2﹚之間。

 

如果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

你這一檔標的是 -20%,

其實是它的正常單年報酬率的表現之一,

但是當時間拉長,

平均報酬率會回到 7%附近。

但是當你看到單年報酬率是 -20%,

你就睡不著,心理上受不了,

代表你可能對於你的投資標的的風險屬性不了解,

或是你的風險承受度比你以為的低。

那麼你只好改換標的,

或部分調整,分散投資到多檔標的,

納入像政府債或投資等級債券的標的。

 

不是因為猜測的到原本的標的,

未來一定不會回漲,

而是因為你現在就承受不了,

在股市下跌期間所帶給你的心理壓力,

未蒙其利,已受其害!

但是,如果將來回漲,也不要後悔,

請記得,我們都不是神仙,

如果因為今天的停損出場,

已經讓你重新可以入睡,

其實就已經值得了!

 


B. 資金上挺不住

有些人,

其實對於投資風險夠了解、

也願意承受短期波動風險,追求長期報酬,

但是基於以下幾種可能風險,

資金挺不住而被迫離開投資市場:

 

【風險1】

你買的是個股,

而該公司的經營會受到本次疫情影響,

在殘酷的資本市場競爭中無法倖存。

帶給我們的省思是:

個股的風險,你真的有能力判斷和規避嗎?

是否要轉換為基金或 ETF投資呢?

 

【風險2】

股災還沒過去,

但是我們因為疫情被隔離,

或生意受影響,

造成收入減少或中斷,缺乏生活費,

而被迫賣掉「暫時」下跌的股票。

帶給我們的省思是:

是否沒有存夠緊急預備金,

以致於被迫在壞時機贖回投資,

而非因為投資標的差的汰弱留強。

 

【風險3】

股災還沒過去,

但是我們因為被傳染新冠肺炎,

但是保險理賠不足以應付醫療費和收入補償,

以致於被迫在壞時機贖回本質還不錯的投資標的,

來支應醫療和生活所需。

帶給我們的省思是:

當初沒有買對買夠保險,

以至於發生風險時,

無法填補損失,被迫贖回投資。

 

【風險4】

股災還沒過去,

但是我的財務目標、用錢時間點已經到了,

而且沒有彈性,

例如孩子上大學要繳學費了,

為了必須用錢,被迫在壞時機贖回投資。

帶給我們的省思是:

愈接近要用錢的財務目標到期日之前,

股票部位就要逐步轉換為債券,

甚至開始逐步變現,

才能降低股票大幅波動帶來的衝擊!

 

 

二、 趁市場下跌,逢低加碼

我的一位老友

﹙一位退休的投信總經理﹚告訴我:

大家都失去理性了!

台灣確診人數不高,

而且已經新增病例愈來愈趨緩、

武漢也已經封城隔離封城一段時間,

台灣的風險應該是愈來愈低了,

現在該搶購的不是口罩,

而是趁便宜選好股票!

 

在大家花很多時間

尋找哪裡可以買口罩的同時,

他早已經把時間花在挑選

遭受池魚之殃的好公司股票,

享受撿便宜的竊喜,

等候市場回復平靜之後的補漲。

這位投資老手正在落實

巴菲特早就說過的投資原理:

在別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恐懼;

在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貪婪。

 

投資,其實要走窄路;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人丟,你要敢撿。

但是能這樣做的背後,

是因為你對投資的本質,

包括機會報酬和投資風險要有認識,

也要有個人的投資哲學,才能臨危不亂,

也不陷入羊群效應。

心中能平靜安穩,

才能不受控於慌張的情緒,

也才能依循正確的知識,

作出理性的決策。

 

例如,當你個人的投資哲學是相信:

『我無法預期股票市場的漲跌,

正如我無法預期疫情會往好或往壞的方向發展。

那麼跟隨的投資策略就會是「股債配置」,

因此,股市大漲時,有跟到;

大跌時,受傷縮小。

這時候發生的股市下跌已經在原本的預期中,

不是預期何時會下跌,

而是預期,股市一定會有漲有跌,

只是我猜不準何時發生,

但是因為已經預期不定時會發生,

所以我早已經買了債券部位,

做好股市下跌時,總投資部位的支撐,

我不求買在最低點,也不求賣在最高點,

我只追求得到

我的股債組合的長期平均報酬率。』

 

因此,

遇到這次肺炎疫情的因應心態

就會是「不喜歡但也不意外」,

而因應策略自然就會是採取「一動不如一靜」,

等候股災過去,

追求股債配置的長期平均報酬率。

甚至,勇於逢低加碼,

加速攤平損失,進而提高總報酬。

 

最後總結一下,

如何能在投資市場動盪中,
安心又安全?

1. 平常就要存妥緊急預備金,

以六個月家庭開銷為基準。


2. 平常就要做好風險管理、保單買對買夠。


3. 平常就要做好股債配置。


4. 懂得隨財務目標接近時,逐步下降股票型資產。

 

 

想要在股災中
提早把跌幅賺回來?

1. 平常存有第二桶金: 投資預備金 。


2. 落實逢低加碼


a. 挑選因疫情落難,

但本質不差的公司股票。


b. 定時定額金額加碼;

例如從每次 3000元改為 5000元。


c. 定時定額扣款間隔縮短;

例如從每月扣款一次,改為每月扣款兩次。

 

也祝福大家,在此人心惶惶的時期,

心靈時時有平安,

身體日日有健康,財富年年能增長!

 

本文授權自 理財+1課  撰文者 陳敏莉

原文標題:理財又理心: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省思與祝福

同時刊登於「敏莉理財心學堂臉書粉專」2月5日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BELL)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圖片非當事人,僅為示意

理財+1課

理財+1課

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

理財+1課 有雙關意義,是「理財家醫科」的諧音。 我們是對推廣正確理財規劃有著熱情使命的CFP(國際認証高級理財規劃顧問)組成。 肇於國人通常將「理財」與投資,或單純的購買理財商品劃上等號,而相關的如收支,信用,風險,稅務,投資等管理或是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人生理財目標設定,及財商教育,經常忽視或是欠缺而不完整的。 所以我們以「理財家醫科」、「駐診家醫」為核心,撰寫理財科普文章並不定期邀約相關領域的「專科醫師」駐診, 為您的理財學習永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