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文 / Money錢
在凡事講求數據的年代,打開臉書、新聞頻道,常會看到用數據包裝的故事、新聞,例如年收破百萬元等,然而這些看似亮眼的數據,背後真相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
投資數字 背後的三大真相
在經濟成長停滯、科技新貴褪色的年代,不時可聽到「年薪百萬」的竹科工程師轉行開餐飲店,一方面擺脫過去超長工時的辛勞生活,另方面又可一圓創業夢。甚至有媒體報導,高薪工程師轉行賣鬆餅,年收照樣破百萬!生涯規劃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有人硬要用金錢來衡量個人工作價值,那倒也罷,但如果是這樣看數字,誤會就大了,因為鬆餅店老闆的年收入叫做「營收」,與上班族的「薪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投資人不論是買股票、基金,或者是投資型保單等投資工具,一定會碰到各種「數字」,了解數字背後的意義,並知道如何應用,可以量化計算成本、費用及投資報酬率。
真相一:「收入」不等於盈餘,真正的盈餘是「淨收入」
以上述例子來說,上班族領到的薪水幾乎就是可支配的所得(僅須扣除所得稅、勞健保費等非消費性支出),用於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開銷,但是轉業成為餐飲店老闆,買食材要錢、店租、水電與人力成本也是錢,賣餐飲的「收入」,不像上班族的薪水幾乎可以全部拿來花,而是必須扣除種種成本之後,剩下來的錢才是真正的「淨收入」,也就是「盈餘」。如果賣一份鬆餅收 100元,但原料、店租、水電等成本要 70元,那麼經營者真正的淨收入只有 30元,所謂年收 100萬元,實際上只有賺到 30萬元。同理,投資人買基金、股票,不能只看帳上獲利數字,必須扣除手續費、交易稅,甚至管理費、股利所得稅、健保補充保費等「成本」,最後才是你的淨收入(盈餘)。由此可知,收入多少並不等於賺了多少,收入和盈餘是不同的概念,這是投資人在解讀數字時最常見的誤會之一。
真相二:「幾 %」不等於「幾個百分點」兩個意義差很大
投資人最關心的還有投資報酬率問題。假設 A投資人與 B投資人買股票皆年賺 100萬元,看似兩位投資人功力一樣行,賺錢金額相同,不過 A的本金是 1,000萬元,B的本金是 1億元,看似賺的錢一樣多,但是 A的年投資報酬率是 10%,B只有 1%,其實 A投資人的報酬率是 B的 10倍。又假設 A和 B投資人皆是用 1,000萬元投資股票,A的年報酬率 10%,B的年報酬率 5%,這時候,如果你說 A的報酬率比 B多 5%,那麼誤會又大了!因為 A年賺 100萬元,B年賺 50萬元,A的報酬率其實比 B多了整整 100%,不是 5%。正確地說,A的報酬率比 B多了 5個百分點,這 5個百分點的意義不等於 5%,而是 100%。由此可知,幾 %未必等於幾個百分點,這是投資人在解讀數字時最常見的誤會之二。
真相三:比較基礎不同,報酬率差異無法衡量
談到比較,投資人習慣用量化數字來一較高低,但是千萬不要「張飛打岳飛」,弄混比較的基礎而不自知。以上面例子來說,A和 B投資人皆用 1,000萬元買股,A年賺 100萬元,B年賺 50萬元,這時候可以說,A的投資報酬率比 B多了 1倍(100%),但是如果你反過來說,B的投報酬率比 A少了 1倍(100%),那麼誤會又大了。從A 的角度出發來比較:(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100%=100%,A比 B多賺 100%,也就是多賺了 1倍,正確!從 B的角度出發來比較:(5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100%=-50%,B比 A少賺 50%,也就是少賺了一半,正確!
由上可知,B的投資報酬率不是比 A少了 1倍,而是比 A少了一半,或者說少了 5成,又或是少了 50%,但偏偏就不會是少了 100%。由此可知,在比較數字時,不論 B比 A少了幾 %,都不可能少到 100%那麼多,更別提少 2倍、3倍這種說法。
了解數字背後的意義,才不會傻傻被騙
了解這件事,投資人下次聽到有人說「少了 2倍、 3倍」,就可以客氣地問問對方,這數字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知道如何用數字來量化比較,未必能讓投資人從此一路賺錢,不過,投資市場詭譎多變,恐怕要當心有心人士用這類錯誤的數字比較,悄悄騙走你口袋裡的錢。
趁早理財,早日財富自由:
- 沒人發現的理財黑洞,夫妻月入10萬卻陷入貧窮循環!
- 《有錢人默默在做的睡前好習慣》就是這 3 個習慣,有錢人都在做!
- 達成「財富自由」3 大關卡: 6 成以上的人 都卡在第一關 ... 錢還越存越少!
- 從貴婦奈奈捲款事件 揭露你永遠沒辦法告的騙子! 錢容易被騙走,永遠只有這 2 種人...
- 窮人賣肝換薪水,有錢人轉賣商品賺價差... 你不知道的 2 個富人思維,不學起來 注定窮一輩子!
本文由 Money錢 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Sean;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