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讀者向我諮詢:
我天天起早貪黑地自習,
但是效率超低。
看書的時候,經常看著看著就走神了。
不然過一會就玩起手機,我該怎麼辦?
前幾天有點事耽擱了,
今天專門為她寫一篇文章。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呂白
提升工作與生活的六個方法
接下來講的方法,簡單易行,
是我大學四年嘗試並堅持的諸多習慣裡,
最高效,最實用,最可靠的習慣。
這不是什麼成功學,
這是最可靠,最有趣,最有用的方法。
即使你只做了其中的三個,
對你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也一定會有極大的作用!
好了直接上:
1 . 列清單
每天使用一%的時間,
進步一%,成為一%的人!
為什麼要列清單呢?
有研究表明,把事情寫下來,
最後能做到的機率,會提高三十三%。
當我們把事情寫下來的時候,
會更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想做什麼,
也會讓自己更有條理,
更有動力去完成要做的事情。
堅持列清單,
還可以擺脫成天困擾你的迷茫與低效率,
讓你每天都過得充實與累。
(1)早晨起來第一件事,
打開電腦、手機或者拿一張紙,
列出你今天要做的幾件事。
(2)把這幾件事標清輕重緩急,
以及重要程度,
方便安排時間的前後與做這件事的用時。
(3)不要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從早晨八點開始到晚上十點的時間,
如果是剛開始,
你可以先試著完成三件事,
然後慢慢進步。
理論上來講,
一般每天完成五到七件事,
並且堅持,就已經是非常高的效率了,
堅持一個月以上,
你會比沒做計畫的時候有十分顯著的進步。
清單可以用於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去超市買東西,
你可以嘗試著計時,
你會發現,
清單會讓你提高數十倍的效率,
而且還可以省錢。
2. 每天反省
可能很多人在做完一件事後,
總是在想: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後悔藥就好了。
我如果那麼做會好很多。
這個機會就這麼錯過了……
唉!要是重新來,
這個錯誤我一定可以避免。
對於這些事後諸葛,
我只能說,要是不反省,
重新來你還是會錯。
世界上怎麼會有後悔藥這種玩意!
我們肯定做不到重新開始,
但我們可以做到在下次遇到同種類型,
同樣的事的時候,
我們可以比之前做得更好
也可以避免在同一個坑裡跌倒無數次。
每晚睡覺前:吾日四省吾身。
(1)每天睡前,
首先想想今天列的計畫是否都已完成?
完成的滿意度如何?
明天的計畫是加指標還是減少指標?
一般這個時候,雖然嘴上不說,
但身體卻很誠實地把指標減少了,
這種時候,一定要克制……
強制給自己做加法……
(2)今天學到了哪些新技能?
看到了哪本好書?找到了哪首好歌?
有沒有在自習室看到帥哥美女?
(最後一條就是我天天去圖書館的動力,
每當自己想罷工的時候,
我就告訴自己,
你萬一遇到美女,
美女又和你坐到一塊兒,你有多幸福?)
(3)今天做這件事的工作方法,
我能不能再改進。
這個錯誤,我能不能下次不犯?
清單的時間安排得是否不合理?
(4)周周總結,
你會吃驚地看到自己每一周的不足!
3.反省與進步:
用心智圖,解決任何問題。
我是一個心智圖極度愛好者,
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
閒著沒事的時候,
看本武俠小說都得用心智圖分析他的寫作結構……
老實說,你用心智圖和不用心智圖解決事情,
產生的效果可能會相差七十%以上。
一點都不誇張,
我以前不懂心智圖的時候,
寫一篇文章,東拼西湊,
寫著寫著就忘了該寫什麼了,
如果中途被別人打斷,
整個人就完全處於死機態……
(1) 我個人喜歡用魚骨圖,
推薦匿名心智圖。
(2) 每天的清單也可以用心智圖來列。
(3) 用心智圖,
可以讓你三小時內得到一本工具書的精華
(方法:看書的目錄,
然後根據目錄將書分成幾個大部分,
然後以章節名為組成部分);
列出大綱去讀工具書,
簡直就是工具書的災難,
閱讀效率事半功倍。
4.每天寫一篇文章
每次寫文章都是一個對你所學、
所思、所看的總結和回顧的過程,
不僅能鍛鍊你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還可以讓你明白自己是否真正地懂了一件事。
5.每天閱讀兩個小時
這是你持續輸出的動力,
因為人生有涯,而知無涯,
我們的閱歷、知識
在時間的長河中都顯得太淺薄了。
而閱讀可以讓你去體會別人的生活,
別人的方法,海納百川,
吸納精華,收歸己用。
6.堅持每天跑步
如果可以每天慢跑半小時,
堅持,你的身體的各項抵抗力
都會有顯著的進步。
閱讀更多好文,成為更好的自己:
- 只有 自律,才能過上理想的生活!年收破億職場女強人:想成功,除了對自己狠 沒有別的方式
- 你的獨處時間,暴露了你的人生層次!
- 層次越高的人,越不花時間在這 2 件事上面!
- 真正成熟的人,從不對別人的人生品頭論足...(深度好文)
- 請遠離這 4 種心窮的人:眼中只有利益的人,將拉低你的 交友層次!
本文摘自《30歲前,你還有多少成功機會》
作者: 呂白 / 出版社:今周刊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