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停經後出血、私密處常「漏水」,
小心卵巢癌!
停經多年的61歲的徐女士,
2年多前私密處竟有
褐色分泌物、像月經又來潮,
且經常流出羊水般的液體,
就醫被當作間質性膀胱炎或腸胃疾病,
治療卻不見改善。
半年後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發現,
竟是晚期卵巢癌。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指出,
卵巢癌症狀包含腹脹、腹痛、易飽足等,
易與其他疾病混淆,
近5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卵巢癌惡性高2原因
早期難發現、晚期難治療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教授吳銘芳表示,
卵巢癌在近35年間發生率逐年增加,
成長超過2.5倍,根據105年癌症登記資料,
同年超過656人因卵巢癌死亡,
比率超過4成,惡性之高是子宮體癌的3.3倍。
會何卵巢癌惡性高?
賴俊良認為,除患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
包括腹脹、腹痛、易飽足、頻尿或急尿等症狀外;
其晚期治療武器匱乏,
過去20年僅有放療和化療,
又以化療為主,患者常復發。
標靶治療
助突破晚期卵巢癌困境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醫師周宏學提到,
國外研究發現晚期卵巢癌患者
經手術和化療的標準治療,
完全緩解後,
約7-8成患者會在1年至1年半左右復發,
且隨每一次藥,患者也會因抗藥性,
造成疾病無惡化的間隔縮短,
越來越容易復發。
不過最新研究發現,
晚期卵巢癌患者以抗血管新生標靶搭配化療,
可以延長疾病無惡化的時間,降低復發風險,
有助延長第4期患者整體存活期。
周宏學補充,
抗血管新生標靶具有調控周邊血管的作用,
不僅能幫助晚期卵巢癌患者
抑制腫瘤擴散、癌細胞生長和轉移,
也有助改善腹水。
除了乳攝和抹檢
還要加做2檢查
如何預防和及早發現?
由於卵巢癌不是卵巢本身細胞癌變,
是來自輸卵管和子宮內膜的細胞
掉落至卵巢後癌化所致。
所以,患者初期沒有臨床症狀,
常因腹脹、腰圍變粗或發胖,
進一步才發現是卵巢癌,
而患者若有肚子痛,
確診多已是晚期。
對此,周宏學強調,
雖然國外前瞻性研究顯示
篩檢對於防治卵巢癌的裨益不大,
但長期的篩檢習慣仍有助早期發現。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和台灣癌症基金會共同呼籲,
女性朋友要養成定期做篩檢的習慣,
透過乳房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
骨盆腔超音波檢查,
以及血液中癌症指數檢測等方法,
有助早期發現婦癌蹤跡和早期治療。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