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張德芬
人被喚醒之後,意識層次提高了,
就會看到自己內在運作的一些模式和限制,
才能去干預自己的慣性行為,
不被人生模式牽著鼻子走。
如此一來,
我們也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事物。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現在擁有的一切
都是自己創造的
我在演講時,常常碰到讀者問我:
「你的書我都看了,課也去上了,
可我還是有這個煩惱、那個問題。」
這一點我在《愛上自己的不完美》裡也說過,
無論你磕了多少大頭、拜了多少上師、
上了多少課、做了多少外在的努力,
如果你不去面對自己內在的陰暗面,
不去改變因為自己內在匱乏、
陰暗而導致的自我毀滅或破壞性行為,
那麼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
因為受害者心態而造成的攻擊、
埋怨、用負面眼光看事情,
是我們比較常見的破壞性行為。
還有一種破壞性行為是「聖母情結」—
覺得自己要為別人犧牲,
甚至去拯救他人,生命才有意義。
以拯救別人或為他人付出作為自己的生活動力,
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破壞的行為。
這樣的人無論擁有多好的運氣和資源,
都只能創造出一個必須自我犧牲奉獻、
需要為別人無止境付出的情境。
所以,要了解一件事:
你此刻生命中所有的情境和事物,
包括你身邊吸引來的人,
都是你自己創造的。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在探索、在學習、
在了解這個世界,
但我們了解的這個世界
可能只是一個外在原則的世界,
我們看到的很多東西
可能都只是假象、誤導,
因為我們沒有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
真正地去探索、去看見真相。
真正的成長
是願意改變
這可能要歸咎於
從小的家庭教育
和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看起來是普世的價值觀,
卻無法讓你幸福,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曲解、
誤用了這些價值觀。
我們的確有能力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必須切切實實地回到自己的生命中,
願意去成長。
很多人會誤以為成長就是去上很多課、
看很多書、能夠說出很多道理。
並不是這樣,成長其實是改變。
成長就是改變。
如果你的生命形態、
你的行為、你的言語,
以及你看待人、事、物的方式
一直都沒有改變,那你就沒有成長。
成長唯一的條件是改變,
行為上的改變、言語上的改變、
觀念上的改變、思維方式的改變。
你到底有沒有下定決心改變呢?
有時我看到一些人的行為,
然後反觀自己,
發現改變真的非常困難。
我以前是不可能跟別人道歉的,
現在我已經學得不錯,有所改變了。
如果發現自己有任何負面情緒,
我就知道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有問題,
就會去探索、去研究,然後加以改變。
負面情緒的產生
是幫助釐清自己的思維
負面情緒其實是個警鐘,
讓你知道你現在
正以不正確的觀點和思維方式
在看待人、事、物;
你創造了眼前這個你不喜歡的情境,
因而引發你現在擁有的負面情緒。
這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注意的一件事。
成長修行不是短暫幾天的一項工作,
或是每天花幾分鐘聽一堂課就可以做到,
而是要時時刻刻處在當下,
把所有負面情緒當成警鐘或旗幟,
一面顏色很鮮明的旗幟。
當負面情緒冒上來的時候,
你就知道此刻你是在創造。
那是你想要或不想要的東西、
它的源頭在哪裡,請你回頭看。
我們沒有辦法把自己創造的負面情緒歸因於他人,
或是歸因於外物和外境。
不是外在的事物在影響我們的幸福和快樂,
而是我們自己內在運作的模式。
請把負面情緒
當成自我負責的起點,
然後去看該怎麼做、怎麼改變、怎麼成長。
這是一個必須培養起來的習慣,
更是最重要的成長與改變。
更多《張德芬的小時空修心課》試讀:
看更多好書試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 找不到 喜歡的工作,那就找 喜歡的「生活」!
- 房間就像人生的折射!專家指出:越「富有」的人,居家環境越 乾淨整潔...
- 卡債陰影、菸癮纏身,連家人都想放棄的 程大洲,只因改變「一件事」,成為全球 第一的心理講師!
- 不說,就來不及了︰家財萬貫總裁的「遺言」( 臨終的那天 人會說些什麼?是遺憾、不甘、還是感恩...)
- 要克服「拖延症」,首先,你得跟自己「耍心機」!第一招就是拆解你的任務!
本文摘自《張德芬的小時空修心課》
作者: 張德芬 / 出版社:方智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