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張德芬
天下父母有無數種,
但我們與父母的關係
其實主要分成兩大類。
一種是過分親密、沒有界線—
父母對孩子關心過度、控制過度,
導致孩子長大之後
不覺得有權力決定自己的人生,
也無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與父母牽纏在一起。
另外一種是父母
可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失職,
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
也不會表達愛意,
讓孩子覺得很沒有安全感,
甚至受到很大的傷害。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們從父母身上得到的
不是太多,就是太少
以上這兩種與父母的關係是比較極端的,
當然也有很多是介於中間。
有些父母也許基本上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但還是忽略很多細節,
沒能給孩子他們需要的關注和照顧。
也有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
沒有給予愛和關注,
卻在小孩長大後
拿父母的權威和責任來控制孩子。
天下之大,各種父母都有。
不管怎麼樣,
我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
往往不是太多,就是太少。
所以,我們就從這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來了解如何療癒與父母的關係。
與父母的關係
真的會影響我們一生
首先,我想再次強調一件事:
與父母的關係真的會影響我們一生。
如果跟父母的關係不順暢,
我們心靈深處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平靜和快樂。
有的人即使父母雙雙過世了,
他覺得鬆了一大口氣,
終於可以不被父母糾纏了,
但他內心深處對父母還是有一些怨尤和失望。
這種怨懟會不自覺地從潛意識被帶到表意識,
投射在日常生活中,
親密伴侶、朋友、孩子,甚至是陌生人,
都有可能成為
我們和父母之間未完成課題的犧牲品。
如果我們夠仔細、夠勇敢、夠有覺察,
去觀察生命中所有的衝突,
幾乎都可以追溯到我們跟父母之間的關係。
唯有我們夠成熟
才能療癒
自己與父母間的關係
為人子女者想要切斷跟父母的這種牽連和糾纏,
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長大成人,
要擁有內在力量,才能回頭去看見,
父母也是人,他們並不完美,
所以也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
如果我們在他們那種環境下長大,
擁有他們那樣的性格,
然後生小孩,是不是能比他們做得更好?
當然,現在有豐富的教育資源
和圖書在告誡為人父母者:
教育孩子真的非常重要。
所以,現在的孩子比以前幸運很多。
可是,那些在知識還不是那麼普及、
父母非常窮困或自顧不暇的情況下
被養大的孩子呢?
他們受到的創傷是別人沒辦法理解的。
理性讓我們可以接受,
但感性上我們還是覺得受傷。
所以我要重申一次,
我們必須在情緒上長大成人,
才有可能去療癒和父母之間的創傷。
看更多好書試讀,拉近妳與孩子的距離:
- 你以為照顧爸媽 可以親力親為,卻心力交瘁 甚至造成悲劇...作家吳若權 親身經歷:你需要 喘口氣!
- 蔡康永:「聽話的孩子並不快樂!」別再濫用大人的「特權」換孩子的 乖巧!
- 聰明的媽媽,最懂得控制 情緒!你的情緒,決定了 跟孩子的距離
- 面對孩子頂嘴,最好的辦法 不是糾正、責備,而是 ___!(每位家長都應該看看...)
- 爸媽們,不用扮演成天碎念的虎姑婆! 日本的手帳管理術,用「1 張紙」,就讓孩子「主動完成」該做的事!
- 子女長大後,練習把他們當「別人」!過多意見、擅自安排,反而是一種 干涉
- 女人別硬「撐」!換個方式這樣「說」,多數時候 比強硬的態度更好!
- 洪蘭: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資產!
- 別拿擔心 當作控制孩子的藉口 | 你的擔憂 只會讓孩子陷入自卑裡!
- 心理學家:嚴格教育,教不出負責任孩子
本文摘自《張德芬的小時空修心課》
作者: 張德芬 / 出版社:方智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