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水島廣子
相信許多人都曾在工作中
感受過自己的「極限」。
事實上,人一旦被他人的評價牽著鼻子走,
就很容易會覺得自己的價值很低,
例如下面這個案例。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努力沒有獲得回報
失去工作的幹勁
我晉升為營業股長之後,
卯足全力地簽訂了大型合約,
立下的汗馬功勞也令上司和總經理都感到高興。
為了處理那些工作,
我晚上的加班時間增加了不少。
沒想到,不久後
我卻因為加班費的事情而被抱怨……。
不但努力沒有獲得回報,
因為業務的工作性質,
也無法輕易將工作轉手交給其他同事——
總覺得自己似乎已經完全失去工作的幹勁了。
從這個案例看起來,
當事人確實也是個嚴重受創的「受害者」呢!
不要被捲入職場的「極限」
如果你表現優良、
很明顯地對公司有所貢獻,
卻遭受這種不平待遇,
對方簡直可以說是「恩將仇報」。
我相信你甚至會因而感到憤慨,
覺得:「這真是一間度量狹小的公司啊!」
如果完全將自己「是否獲得回報」
的決定權交給公司,
就是會發生這樣的情形。
理想的狀態是當你對公司有貢獻,
便能夠確實獲得應有的回報。
畢竟在你心裡,
一定覺得加班費是自己理當應得的報酬;
而且日夜努力工作甚至不惜加班,
無論如何也應該賺得評價吧。
但是正如同前方案例所見,
有時在公司這個組織中,
也會發生一些不合理的事。
誠如第三章中所提——
公司組織也是有其「極限」的。
這個「極限」的程度
會依公司而有所不同,
若是「黑心職場」,
可以想見,這種公司的「極限」便會特別多。
當無法在公司獲得評價,
自己的努力也得不到回報——
老是被不合理的對待耍得團團轉,
內心很容易就會變得疲憊不堪。
接受衝擊反應,
拒當「受害者」
若想要改善這個情形,
首先,就請先將「實質面的報酬」和
「精神面的報酬」分開思考吧!
由於人都需要實質且合理的報酬。
一旦公司不願支付加班費,
我想甚至連
「是否要繼續在這家公司上班?」
都必須仔細地考慮一番吧!
畢竟所謂「不被組織認同也無所謂的自己」,
並不是對任何事情都無償付出的。
但是以前述的案例來說,
公司似乎是有支付加班費的,
可以說問題只出在精神上沒有得到回報。
應該獲得回報的努力卻沒有得到回報,
又因為加班費被公司抱怨——
這些都是具有衝擊性的事,
所以自然會害人產生打擊後的反應。
甚至就連:任職於這家公司、
在上司的稱讚下簽訂大型契約等等功績,
都會讓你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吧。
這樣一來,當然會失去幹勁。
到此為止的狀態,
單純都只是因打擊而產生的反應,
畢竟你確實遭受到了很嚴重的衝擊。
但只要能夠將這件事以前述方式加以定位,
接下來就可以進入「自我療癒」的過程囉!
從主要的意義層面而言,
就是——不再當「受害者」。
自己的價值,由自己決定
不當受害者具體的意思就是——
別讓他人決定自己的價值;
也不要將認同自己的力量交給別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存在。
在前面章節已經說明過,
其實你本來就沒有什麼「不足之處」,
只是被教育成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所以才會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
這就像你在空白的委任書上簽名,
讓別人決定自己的價值一樣。
然而,就真正的意義而言,
真的了解自己情況的只有你;
真的知道自己有多麼努力的,
也只有你。
所以你也應該要試著察覺到——
能夠對你說「已經很努力」的,
不是別人,就只有你自己喔!
若你站在對方的立場,
這位上司或總經理看到突然暴增的加班費,
因而受到衝擊,
不知不覺就變得情緒化確實是可以理解的。
出現負面反應就只是證明了對方感到困擾,
而公司方面的如此反應
也有可能不過是暫時性的。
當然也有可能是該公司真的不重視員工,
此時包括「離職」這個選項在內,
讓自己多方想想也無妨。
只不過你也必須知道身處於現在的社會,
要能找到各項條件都很優秀的職場,
確實不容易。
假使你只是因為
「不夠理解自己的價值」而頻繁地更換公司,
可能會讓工作變成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無論身處在怎樣的環境中,
你都應該培養出
「最清楚自我價值」的態度。
如此一來,你就不會被社會情勢所左右,
能夠自主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反應,
並獲得充實地生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重要的是——別忘記,
能夠決定自身最終價值的是你自己,
同時也要記得人生的品質
是由每一個瞬間所累積而成的。
正如在第四章所提到的,
你能夠享受的只有「現在」這個片刻,
所以在工作之中也要盡量累積樂在當下的感覺。
你是要因為公司沒有給你合理回報而葬送了現在;
還是決定等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後迅速轉職?
只要能夠以此「樂在當下」的基礎
不斷充實現在的瞬間,
答案可以由你自己選擇。
POINT
能夠對你說「已經很努力」的,
只有你自己。
本文摘自《用對情緒,可以幫自己療傷》
作者: 水島廣子 / 譯者: 駱香雅 / 出版社:方言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