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香腸、養樂多一起吃會致癌?盤點「十大飲食謠言」你上當了嗎?

食力foodNEXT

食力foodNEXT

  • 2019-04-22 11:21
  • 更新:2019-04-29 15:17

【食力】香腸、養樂多一起吃會致癌?盤點「十大飲食謠言」你上當了嗎?

(圖/shutterstock)


專題企劃 / 林玉婷、黃宜稜、嚴永龍    撰文 / 林玉婷、黃宜稜

 

《食力》分析2017年最受網友熱議的十大食謠言,

發現大多在網路上流傳已久,

只有台鹽減鈉鹽檢出輻射值超標、

冰磚乳混充鮮乳、

日興堂糕餅店被指控用棉花做肉鬆,

是2017年發生的新議題。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謠言就不會停止傳播,

特別是近幾年受到連環爆的食安事件影響,

以及健康意識抬頭,

讓民眾對於吃什麼能永保健康、遠離癌症更加在意,

因此網路上許多相關謠言,

也因應而出。

到底2017年網路上最受到討論、

引發熱議的食謠言有哪些呢?

《食力》統計2017年最受Facebook網友熱議的十大食謠言,

統計區間為2017年1月1日~12月13日,

使用「Qsearch臉書大數據」,

從食藥署闢謠專區、《食力》曾撰寫過的闢謠文章,

以及比對Google關鍵字搜尋結果,

得出基礎謠言資料,

再使用「Qsearch臉書大數據」

搜尋每一則謠言的相關關鍵字,

從系統撈出在Facebook公開貼文中的相關數據,

以「Qsearch臉書大數據」對社群參與熱度的加權計算方式

(按讚數*0.1+留言數*0.1+分享數),

統計出該貼文的「社群討論熱度」,

最後依照分數高低排出十大熱議食謠言。

從上榜謠言中,可將謠言分成四大類:

過度解讀(4則)、空穴來風(3則)、

張冠李戴(2則)、舊文重炒(1則)。

 

 

過度解讀:

看似有科學佐證或專家研究,

但因果關係錯置

過度解讀的謠言,

常見於和疾病、食療、科學議題連結的內容,

此次排行榜有四則謠言入列,

分別是排行第一的

「都說香腸不能和養樂多一起吃,會致癌,是真的嗎?」、

第三名

「隔夜水致癌不可喝?你知道你喝下肚的是什麼嗎?」、

第四名「不鏽鋼含有錳,吃久了會造成重金屬中毒嗎?」、

第五名「健康鹽不健康?台鹽減鈉鹽竟含超高輻射?」。

 

第一名的

「都說香腸不能和養樂多一起吃,

會致癌,是真的嗎?」

是一則在網路上流傳已久的陳年謠言,

特別是每年中秋節前後,

民眾歡喜地準備烤肉之際,

這則謠言就會再度浮現。

其實這則謠言起源於香腸中添加亞硝酸鹽,

若是與養樂多中的活菌作用,就會產生亞硝胺,

但其實亞硝酸鹽是為了抑制香腸產生肉毒桿菌,

但以添加量來說,

其產生的亞硝胺仍不至對健康造成危害。

 

至於第三名則是

「隔夜水致癌不可喝?

你知道你喝下肚的是什麼嗎?」

起源於水在室溫下放置一晚,

可能產生細菌或有雜質掉落,

加上沒喝完的水不斷重複加熱,

可能產生亞硝酸鹽,因此才會有此說法。

但其實隔夜水雖然可能有細菌滋生或雜質掉落,

但不至於會致癌,

而加熱產生的亞硝酸鹽含量

同樣不足以對健康造成大影響。

 

第四名

「不鏽鋼含有錳,

吃久了會造成重金屬中毒嗎?」

則是不鏽鋼中包含多種金屬,

因此才有食用後可能引發重金屬中毒的謠傳,

但是以作為食具的不鏽鋼來說,

大多是採用食品級304不銹鋼,

其耐高溫及抗腐蝕,

釋出重金屬的機率極低。

 

第五名

「健康鹽不健康?

台鹽減鈉鹽竟含超高輻射?」

則是因立委高金素梅與環保人士方儉、

核工專家賀立維等人指控台鹽「減鈉鹽」含有鉀-40,

並檢出輻射值超標。

但其實仔細看新聞就會發現,

他們是用建材中鉀-40含量不得高過10貝克/克的標準,

來與台鹽健康減鈉鹽中的鉀-40

檢出值8.860貝克/克作比較,

認為吃進人體的鉀-40

應該比建材的標準還要低上許多才對,

但其實鉀-40是原本就存在於人體的天然放射線,

就算全年食用,

所吸收到的輻射值也相當於搭乘飛機

往返台北與紐約一趟所受的宇宙輻射劑量,

且重點是這個檢測值並未超過法定標準。

 

 

空穴來風:

說法毫無根據,憑空捏造出的謠言

空穴來風的謠言通常源頭難尋,

而且會用聳動的標題直接下結論、引發民眾恐慌。

此次榜上有名的有三則,

分別是第二名

「有人說常常吃龍眼可以

拯救視力、減緩近視,這是真的嗎?」、

第六名「冰磚乳還原後假裝鮮乳販售,欺騙消費者嗎?」、

第九名「知名肉鬆店的肉鬆竟然是用棉花做的?」。

 

第二名的

「有人說常常吃龍眼可以

拯救視力、減緩近視,這是真的嗎?」

同樣也是在網路上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的謠言,

由於古人覺得龍眼的果肉與眼睛的水晶體形似,

因此認為吃龍眼可以補眼睛,

讓它一舉成為淵遠流長的謠言,

近幾年雖有不少專家出面澄清這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做法,

但仍無法阻止其擴散。

第六名「冰磚乳還原後假裝鮮乳販售,欺騙消費者嗎?」

起源於2017年5月底有網友在PTT指控

大廠販售的鮮奶使用進口還原乳混充,

並引起各家媒體報導,

但其實擁有鮮乳標章的鮮乳都是經過農委會檢驗,

且只有國產鮮乳才能獲取,

從國外進口的冰磚乳並無法混充國產鮮奶。

此外冰磚乳只是將鮮乳冷凍濃縮後,

做成一塊一塊的形狀以方便運輸,

進口後再加以還原,食用上並不會有危害。

 

第九名

「知名肉鬆店的肉鬆竟然是用棉花做的?」

起源於中國曾有網友拍實測影片,

表示自己買到用棉花混充的肉鬆,

並煞有其事地將棉花肉鬆燃燒,

證實它燃燒後的效果跟棉花一樣,

影片一出立即引起大眾的流傳並質疑造假。

不過謠言傳到台灣後,

卻連累了知名餅店雲林縣日興堂糕餅店被影射,

讓業者氣得拿出懸賞獎金表示要抓到散播者後提告。

 

 

張冠李戴:

不相干的素材被重新包裝成新議題

張冠李戴類型的謠言,

會把不相干的幾件事兜在一起,

因此可能出現同一個主詞的事物後面連接著不同的後果,

例如以「金針菇」為主詞,

後面可能接了「殺死癌細胞」、

「讓身體變酸易致癌」、「腎衰竭」、

「中毒」等不同說法。

此次有兩則謠言入榜,

包括第八名「中國黑心塑膠米大量流入台灣市場」

及第十名「吃金針菇可以殺死癌細胞,是真的嗎?」。

 

第八名

「中國黑心塑膠米大量流入台灣市場」

則完全是張冠李戴的無稽之談,

這則是在說中國用塑膠粒做成白米,

並流通到台灣市場,

文章中還不斷教導台灣人要如何分辨真米與塑膠米,

但實際查證後發現,

該原始影片是在拍攝聚丙烯生產的過程,

文章中被誤指是塑膠米的物體,

其實是塑膠「聚丙烯」,

卻被有心人士指稱為「塑膠米」,

而且到底有誰會吃不出真米跟塑膠米呢?

第十名

「吃金針菇可以殺死癌細胞,是真的嗎?」

同樣也是流傳多年的謠言,

其實這則謠言起源於有文獻指出菇類富含的

「多醣體」有助於提升人體免疫系統,

而菇類中又以金針菇是民眾的最愛,

自然成為內容農場下手的對象,

但提升免疫系統與殺死癌細胞是完全不同的作用。

 

 

舊文重炒:

陳年舊聞被重複炒作,

容易誤認為新事件

舊文重炒的謠言有如借屍還魂,

經常出現在內容農場上,

不標示出新聞發生日期,

去掉「年」的部分,每隔一年的同一天,

就會重新在網路上被刊登。

尤有甚者,會完全掩蓋實際發生的日期,

因此每當文章重新被流傳,

就會讓人以為是全新的食安案件、

而引發民眾恐慌。

連兩次入榜的

第七名「黑心陽春麵毒害南部20年?」即是如此。

 

第七名

「黑心陽春麵毒害南部20年?」

在2016年《食力》統計的年度十大食謠言中登上第四名,

這則已經連續兩年上榜的謠言,

其實是源自於2015年10月高雄市衛生局稽查的新聞,

但事過境遷,相關產品早就下架了,

只是因為事件太震撼了,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內容農場重新張貼,

嚇壞了不少愛吃陽春麵的民眾。

與2016年的食謠言排行榜相比,

由於當時社會上大量討論

政府是否應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的議題,

使得跟核災相關的謠言也趁勢而起,

加上起源於腎臟科醫師江守山的濾掛式咖啡謠言,

在事件發生當天的討論度突破天際,

讓2016年的食謠言有較明顯的討論點。

但2017年因為核災食品議題熱度降低、

也沒有特定的名嘴發表駭人聽聞的言論,

因此從2017年的榜單看來,

大多是流傳多年、

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浮現的生活飲食謠言,

較無明顯的熱議點,

不過正是因為這些謠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也讓它們成為最容易誤導民眾的隱憂。

 

延伸閱讀:

黃㯖昌捍衛農科為志業  有用農藥的作物不等於毒食

草莓真的農藥很多嗎?怎麼吃才安心

其實「燙青菜」沒有你想像中的健康

 

本文授權自 食力,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Kaedy 

 

【猜你還想看這些】

食力foodNEXT

食力foodNEXT

《食力foodNEXT》,華文世界第一家以「飲食」為報導主軸的專業媒體,以食為本,延伸開創食事視野,打造出兼具專業知識、風格水準與在地情感連結,與食俱進的食生活媒體。站在飲食產業第一線,從國內外最新產業動態、飲食美學與文化、科學客觀的知識剖析、深入的報導與專題製作,提供讀者完整全面的產業報導,讓關注食事的您,開啟食域新觀點。

《食力foodNEXT》,華文世界第一家以「飲食」為報導主軸的專業媒體,以食為本,延伸開創食事視野,打造出兼具專業知識、風格水準與在地情感連結,與食俱進的食生活媒體。站在飲食產業第一線,從國內外最新產業動態、飲食美學與文化、科學客觀的知識剖析、深入的報導與專題製作,提供讀者完整全面的產業報導,讓關注食事的您,開啟食域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