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近幾個月來,ETF 蔚為全民追捧的投資工具,其中又以元大 50(0050)為大宗,吸引許多小資族與較為保守的投資人大舉進場,投入許多資金。很多人會納悶,到底該何時加碼台股?專家建議:看景氣燈號,決定買賣點!
文 / 龔招健
中長期而言,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反映景氣的變化,而行政院國發會(原「經建會」)每個月公布的「景氣對策信號」,對於重視經濟基本面的台股長線投資人是重要的參考依據,而政府相關部門也會參考信號的變化,研擬採取適當的對策。
景氣對策信號,係以類似交通號誌的 5 種不同信號燈,表示當前景氣狀況,其中「綠燈」表示景氣穩定、「紅燈」表示景氣熱絡、「藍燈」表示景氣低迷,「黃紅燈」及「黃藍燈」二者均為注意性燈號,宜密切觀察景氣是否轉向。
景氣燈號反映外銷與內需和台股大盤走勢正相關
目前景氣燈號由以下 9 項指標構成:
- 貨幣總計數 M1B;
- 股價指數;
- 工業生產指數;
- 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
- 海關出口值;
- 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
- 製造業銷售量指數;
- 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
- 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
以上每個指標有不同分數,最高為 5 分,最低為 1 分,9 項指標加總以綜合燈號表示整體景氣狀況,紅燈為 45 ~ 38 分、黃紅燈為 37 ~ 32 分、綠燈為 31 ~ 23 分、黃藍燈 22 ~ 17 分、藍燈 16 ~ 9 分,分數越高代表景氣越好。
回顧過去 20 多年,台股大盤走勢跟綜合燈號分數
大致呈現正相關,尤其 2014 年以來基本同步,因此衍生出「看景氣燈號決定台股買賣點」的投資策略,也算是一種不必太費心思的「懶人投資術」。
在特定期間內,隨著景氣燈號從低迷的藍燈轉為黃藍燈,再轉為穩定的綠燈,接著再轉為黃紅燈(代表景氣熱絡的紅燈不一定會出現,例如 2011 年迄今即未出現),就等於完成一個從谷底邁向高峰的景氣向上循環,而同期間台股大盤也從長波段底部上漲到高點。如果景氣燈號連續多月呈現藍燈,代表景氣持續低迷;一旦燈號由藍燈轉黃藍燈,意謂著景氣趨於好轉。如果燈號連續多月亮紅燈,代表景氣持續熱絡,呈現過熱狀態;一旦由紅燈轉黃紅燈,意謂著景氣開始由高峰下滑。
台股逢低加碼訊號 1:景氣燈號亮藍燈
根據歷史經驗,紅燈出現時,台股大盤處於長線高檔區,逢高要找賣點;藍燈出現時,台股大盤處於長線低檔區,逢低要找買點。以指數型基金「台灣 50」為例,其成分股是台股市值前 50 大個股,很適合參酌景氣燈號進行投資,中小型個股則不一定會同步。
《投資家日報》總監暨台股分析師孫慶龍觀察指出,景氣燈號反應在台股投資策略上,大致有一個簡單的畫分,就是在「藍燈」時分批買進,「紅燈」時賣出甚至出清,而在轉折點的「黃紅燈」或「黃藍燈」時進行持股的調整(加減碼或出清)。
此外,「綠燈」時期
景氣處於安穩的階段,不易遭逢系統風險的衝擊,因此股票投資可選擇長抱因應。景氣燈號即便顏色相同,分數仍有高低之分,投資人可參酌歷史數據,先設定一個分數的高低點進行操作,例如當燈號分數跌到 15 或更低,就分批買進台灣 50 或其主要成分股,等分數來到 29 附近分批出場。這樣出手的次數很少,勝率較高,一個月觀察一次景氣燈號分數即可,不需要天天看盤。
去年景氣燈號分數(29 分)最高出現在 5月,最低(16 分)出現在 12 月,當月也是本波景氣下滑出現的第一個藍燈,接下來還會有幾個藍燈,必須持續觀察。不過,對於低持股或甚至空手的投資人來說,只要出現藍燈,有紀律地站在買方就對了。上回景氣藍燈出現在 2015 年 6 月至 2016 年 3 月,且創紀錄連續 10 個月亮藍燈,分數最低來到 14 分,大盤則從 2015 年 4 月的波段高點 10,014 點跌到最低點 7,203(2015 年 8 月),隨後在 8 千點上下打底約 5 個月才啟動漲勢。
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指出,台灣的前 14 個景氣循環,擴張期平均 37.9 個月,收縮期平均 14.6 個月;台灣目前處於第 15 個景氣循環週期,此次循環從 2016 年 2 月開始,景氣燈號最高 29 分出現在去年 5 月,擴張期為 27 個月,去年 6 月開始進入收縮期,至去年 12 月已達 7 個月,收縮期何時結束有很大程度要看美中貿易戰後續發展,產業面則主要看全球手機、汽車產業何時復甦。
台股逢低加碼訊號 2:巴菲特指標跌到 100% 以下
除了景氣燈號,「巴菲特指標」(股市市值/ GNP)也是股市長線投資人進出場的重要參考指標。因長期投資累積龐大財富的巴菲特,向來眼光精準,他在金融海嘯時公開指稱美國股市市值/ GNP 比很低,值得危機入市,此後這項指標被稱為「巴菲特指標」,這也是巴菲特唯一提出的實質指標,頗受市場重視。以美股的巴菲特指標為例,巴菲特認為,75% ~ 90% 是合理區間,超過 120% 則是高估。2018 年 8 月,美股的巴菲特指標來到波段高點 146.2%,逼近 2000 年網路泡沫創下的歷史高點 153.5%,去年底則大幅向下修正。
至於台股,國內知名的「財報狗」網站改以 GDP 作為分母(註),來計算台股的巴菲特指標,並按照台股長年趨勢區分出 5 個區間:
- 超過 150% 為過熱;
- 140% ~ 150% 代表台股未被低估;
- 120% ~ 140% 代表台股處於合理價位;
- 90% ~ 120% 代表台股處於便宜價位;
- 低於 90% 代表台股超跌,處於不理性低點。
簡單來說,台股的巴菲特指標若大於 160%,
代表股價明顯被高估,投資人宜站在賣方,
若小於 100 % 則代表股價明顯被低估,宜站在買方。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當年 11 月台股的巴菲特指標跌到 86.22%。2018 年 2 月,該指標來到近年高點 189.77%,隨後大盤向下修正,跌深後又陸續反彈。近期台股大盤已回到萬點附近,今年 2 月該指標仍高達 170.84%。
台股逢低加碼訊號 3:大盤跌到 10 年均線
美股與台股連動性高,以巴菲特指標估算,兩者皆明顯高估,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未來市值大幅向下修正。因此,台股投資人最穩健的作法,就是有耐心地等待台股的巴菲特指標下滑到 100% 附近再分批買進。此外,台股大盤若跌到 10 年均線或更低,分批買進的勝算也相對高。一個景氣擴張週期可長達 10 年左右,而從 2009 年至 2018 年,台股多頭也漲了 10 年,若大盤跌回 10 年線(目前約 8,710 點,會隨著台股後續漲跌而變化),低持股或空手的投資人可往下加碼。
本文由 Money 錢 138 期 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龔招健;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