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
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病人在生死攸關之際
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當病人詢問:「開刀會比較好嗎?」
醫生固然無法替他做生死決定,
但除了回應:「你們自己決定」以外
醫生更該與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
才能在病人的信任下達到共識…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Chua(企業界退休人士)
我今年 86 歲,
幾乎每一、二年固定做全身健康檢查。
就在二年多前因為健康檢查,
發現我的肝臟長了 8 公分的腫瘤,
當得知這個噩耗時,不僅震驚,
而且瞬間覺得人生可能就此結束,讓我擔憂不已。
之後,我積極地在台灣與日本尋求治療方法,
並進入台灣知名的治癌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主治醫師判斷 95% 應是癌症,但沒有幫我做切片,
因為擔心切片反而造成癌細胞的擴散。
我問我的主治醫生,以我的狀況,開刀好嗎?
醫生說,由我自己決定。
我又問他,如果今天是您的父親,您會怎麼處理?
醫生說,由他自己決定。
第一位醫師讓我太失望,
我本來不想開刀的...
其實我本來並不是很想尋求開刀這一條路,
但聽到這樣的答案後,我決定換醫院。
我換到台灣最具權威的醫療院所,
找到國內肝癌手術權威的教授。
與醫生初次見面,是在他的研究室,
我跟我女兒聽他很詳細地說明我的病情,
評估手術的可能性。
醫生對我說,手術不可能沒有風險,
但依照我的狀況,開刀大約只有 1~2% 的風險。
聽到醫生如此有把握的看法,
當下我便決定要做這個切除手術。
我的開刀時間很長,可見是一個很重大的手術。
手術順利完成後,進入加護病房,
再轉入一般病房,直到出院,
整個恢復時程完全如同醫生的判斷。
我很慶幸當初我毅然決然轉院,
更慶幸能遇到這位再造之恩的醫生。
這些治療的過程
若不是經由這位具備醫術與醫德的好醫生陪伴我,
我相信我今天已經無法在此分享我的康復歷程。
在感恩之餘,
我想在此很誠懇地與大家分享
自己接受醫療照顧過程的感受,
並道出病人對醫師的建議。
當醫師對病人與家屬說明病情時,
請用我們聽得懂的語言;
尤其是當你們(醫師)要我們(病人與家屬)做決定時,
你們所做的說明,是我們非常珍惜的資料,
而這也代表醫師尊重病人自主權的落實。
我深知當年我們父母就醫時,
並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大都是將一切重要抉擇交給醫師,
而在醫療成果不理想時,
也只能以「命中註定」概括承受。
今天我們欣然看到不少醫師
肯花時間為我們說明病情,
並徵求我們的決定。
然而我們與你們醫學知識的差距,
是我們無法越過的藩籬。
雖然我看得出醫師有誠意說明,
但有時我們還是聽不懂你們所說的一些醫學詞彙,
但又不敢表示「還是無法了解」,而讓你們失望。
因此我懇求醫師們在解說病情時,請務必要有耐心。
後來為我開刀的這位外科教授,
他的誠意待人讓我敢問一些深怕被醫師斥為無稽的問題,
而使我與家人感到對這位醫師有「安全感」,
而產生「信任」,自己可因瞭解而做下決定。
然而這次生病的過程中,
我也才發現許多醫師缺乏同理心,
無法真正以我們的立場設想。
我最初看的那位外科醫師,看得出他很有經驗,
但當我問他:「以我的狀況,開刀好嗎?」
他只是回答我「由你自己決定。」
當時我心裡想,我又不是醫生,
我怎能知道做什麼樣的決定比較好?
所以我才冒昧地進一步問他:
「如果今天是您的父親,您會怎麼處理?」
我希望這句話可以喚醒這位醫師的同理心,
能夠以他專業的外科經驗,
再加上設身處地以病人的立場思考,
我的病是否適合開刀治療?
對這麼大的肝癌,他的開刀勝算如何?
想不到他的回答還是,
「就是我自己的父親
我也會一樣地要他自己決定」。
我們在生死交關之際,
希望找到的就是「安全感」
當下我與家人對這種回答真的瞠目以對。
不管對方有多好的技術,
我無法感受他的誠意、同理心,
也因此實在無從產生「信任」,
更談不上將自己生命攸關的大決定交付在他手上。
在遍訪群醫之後,後來找到的外科教授,
不僅經驗豐富,也試著說明開刀的風險、
以及他經驗的分享、有把握的看法。
其實,我當時就像是即將沒頂的溺者,
看到一支稻草也要抓,
只要有一絲希望我也願意孤注一擲。
但無論如何,
至少也要讓我感受到這位醫師有誠意,
他「尊重」我所問的問題,
而讓我對他產生「信任」。
其實我們病人在這種生死交關之際,
希望找到就是讓人感覺到「放心」的醫師,
這種說不出的關係,
也許這就是我們台灣人所說的「先生緣」吧!
我深知「醫病平台」這專欄希望達到的目標,
是要讓醫病雙方透過真實的故事,
聽到彼此的心聲,看到各自的盲點,
而能達到台灣醫療的改善。
如果本文有冒犯之處,
還請醫師們體諒病人與家屬的心聲:
建立醫病彼此的「尊重」與「信任」,
需要我們雙方的共同努力。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ㄆㄆ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