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金融股似乎被視為穩健的投資標的,
尤其受到長期投資賺股息的存股族青睞。
不過,隨著國內外股市、債市、匯市波動升高,
海外投資比重偏高的壽險公司,
及以壽險為營運主體的金控,
已不再是穩健的存股標的。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以壽險業務為主的
三商壽(2867)、國泰金(2882)、
富邦金(2881)、新光金(2888),
近幾個月股價跌幅都不小,
主要是因為海外投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導致去年度獲利顯著衰退及淨值下滑,
其中股價大跳水的三商壽
去年度更由盈轉虧。
國內壽險業因為儲蓄險熱銷,
每年收取龐大保費,必須靠投資賺取收益,
來兌現對保戶的承諾,
而國內的投資標的、市場規模有限,
因此近年來
1. 投資海外股債市的比重持續上升,規模越來越大,
但隨著台美利差擴大,避險費用也越來越高,
2. 加上全球經濟成長放緩、股債匯市波動升高,
壽險業去年投資成果明顯不如預期,
今年的挑戰依然嚴峻。
國內外股債匯市波動仍大
壽險公司避險成本難降低
長期追蹤研究國內金融股、
具備會計師及證券分析師資格的
財經作家 Miss Q 指出,
美國聯準會(Fed)暗示今年會減少升息次數,
但仍可能升息至少 1 次,
而台灣央行可望維持利率不變,
今年台美利差仍大,
國內壽險公司的避險成本很難降低。
國內壽險業 2018 年海外投資金額
達台幣 16.27 兆,占可運用資金比重高達 68.67%,
主要是以美元計價的債券及股票,
為了降低避險成本,
部分壽險業者希望
今年能拉高美元保單的銷售比重,
同時降低避險部位,
但這些調整要如何落實、
是否能有效改善今年的獲利,
仍有待時間來證明,
畢竟今年國內外匯市、股市、債市的
變數或波動風險仍然很大。
Miss Q 因此提醒偏好存金融股的存股族,
現階段要盡量避開壽險股,
及以壽險為主體的金控股;
營運相對穩健的銀行股,
以及以銀行業務為主的金控股,
例如兆豐金(2886),
則是現階段相對穩健的存股標的。
國內金融股近期相繼公布
2018 年度自結稅後盈餘,
Miss Q 觀察指出,
「有別於壽險金控股獲利普遍較 2017 年衰退,
大部分銀行或銀行金控股獲利都優於 2017 年,
合庫金(5880)、永豐金(2890)、玉山金(2884),
上海商銀(5876),主要是銀行存放款利差
與手續費帶動盈餘成長,
預期今年大致仍可維持這樣的態勢,
除非碰上大客戶倒債、被金融監管單位重罰。」
延伸閱讀:
壽險股不是長期存股首選
股價重挫時再分批買
算利教官楊禮軒指出,
以壽險為營運主體的金控股,
帳上金融資產龐雜、不透明,
獲利容易受到金融市場榮枯影響,
外部人很難準確評估其價值,
散戶投資人也只能參考財報的每股盈餘(EPS),
但金控股帳上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損益
未必會反應在 EPS 上,
還必須留意股東權益的增減,
「有些金控 EPS 成長,可是每股權益(淨值)
卻因金融資產跌價而減少,
所以不能單純用 EPS 來評價它。」
一般認為「股價淨值比低於 1」代表股價便宜,
目前國內金控的股價淨值比普遍低於 1,
但楊禮軒認為外部人 很難藉此就認定股價便宜。
「以新光金為例,2 月 11 日的股價淨值比為 0.59,
簡直是夭壽便宜,且前 3 季 EPS 高達 1.76 元,
股價僅 8.68 元,為何會這樣?
這就涉及金控持有金融資產不透明也難以評估的問題,
尤其是以壽險為營運主體的金控。」
財經作家暨部落客「不敗教主」陳重銘,
自 2008 年以來存了 1 千張金融股,
主要是中信金(2891),第一金等一線銀行金控股,
大部分是買在壞消息滿天飛、市場恐慌時期,
但國泰金、富邦金等大型壽險金控
並不在他長線存股名單內。
陳重銘指出,國內壽險股以中壽(2823)營運相對穩健,
國泰金、富邦金等大型壽險金控
則是大到不能倒,也不容易倒,
「我個人是把國泰金、
富邦金當作景氣循環股,
不會長期死抱,而是在景氣低迷
(股價與獲利都在低點)時買進,
耐心持有到景氣好時出清,
這樣可同時賺到價差與股利。」
國泰金、富邦金因去年度獲利衰退,
12 月甚至出現單月虧損,外資法人連續賣超,
股價近期跌到 45 元以下,
「我在等 40 元以下的較佳買點,
目的是賺波段價差,
因這兩檔配息率、股息殖利率都偏低,
例如年度每股稅後盈餘 4 元多,
卻只能配 1.5~2 元股息;
因此,股價要夠低才能買,
最好是買在各種壞消息讓股價重挫的時候,
而且要分批往下買。」
延伸閱讀:
帶你掌握最新理財資訊👇(請點擊圖片)
本文由 Money 錢 138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想看更多,歡迎詳閱
(首圖來源 / 攝影:張家禎) 作者:龔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