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外國人超愛!從檳榔攤紅到歐洲的傳奇飲料「伯朗咖啡」有多厲害?製作過程大揭密...

食力foodNEXT

食力foodNEXT

  • 2019-03-17 07:39
  • 更新:2019-04-09 10:03

【食力】外國人超愛!從檳榔攤紅到歐洲的傳奇飲料「伯朗咖啡」有多厲害?製作過程大揭密...

(圖/shutterstock)

 

文 / 陳韻竹

 

罐裝與冷藏咖啡主要差別在於製程的殺菌條件不同,

因此產品可分為常溫以及冷藏保存兩種,

常溫咖啡多為鐵罐及鋁箔包裝,

冷藏咖啡則以小寶特瓶、杯裝及新鮮屋的包裝為主,

包裝材質的不同,不只影響定價與商品印象,

也會有不同的市場區隔及通路分布。

 

1982 年由金車公司開始販售伯朗咖啡,

常溫罐裝咖啡在台灣製造販售已歷經 30 多年,

金車公司發言人馬明皓表示,

初期台灣市場消費者並不熟悉咖啡,

根據市場調查有一半的人不喝咖啡,

普遍認為咖啡黑黑的、喝起來很苦、對皮膚不好等,

金車公司透過廣告宣傳一直教育消費者,

伯朗咖啡至今仍佔據常溫罐裝咖啡市場第一名,

除了自行大量進口咖啡豆的成本優勢使得售價親民之外,

也許更因為是民眾記憶中的懷念風味。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罐裝咖啡不是調味咖啡

高溫殺菌使罐裝與現煮風味不同

近年義式咖啡機器技術進步,

使得現煮咖啡店數量大增,

包含便利商店也開始販售現煮咖啡,

而常溫罐裝咖啡因為喝起來有像是煉乳加咖啡的獨特味道,

難免有人會因為與現煮咖啡風味不同,

因而認為常溫罐裝咖啡都是調味出來的,

但其實是因為在生產填充封罐之後,

與製造其他罐頭食品一樣,

必須經由高溫高壓殺菌處理,

才可以在常溫條件下長時間保存,

因為其原料中含有牛奶等成分,

在高溫殺菌時會發生像是梅納反應等,

使得常溫罐裝咖啡與現煮咖啡風味截然不同。

 

2003 年起台灣冷藏罐裝咖啡市場明顯成長,

與常溫罐裝咖啡相比,其風味較為接近現煮咖啡,

發展較晚與運輸、販售環境改變有關,

近年由於現煮咖啡佔據大半市場,

部分冷藏罐裝咖啡價格與其相近因此競爭排擠,

不像罐裝咖啡仍有明顯的低價優勢保有其地位,

因此除了本身對於原料的溯源與自主管理之外,

味全中央研究所咖啡品質鑑定師劉俊呈表示,

取得國際公證單位 SCAA 的咖啡品質鑑定師資格,

另外用心研發的咖啡豆配方

送交國際咖啡評鑑組織 Coffee Review 評分,

都是在品牌經營上增加競爭力的方式。

 

「咖啡萃取液」不代表化學合成

《食力》搜集比較市售常見罐裝咖啡產品,

發現主要成分有水、糖、乳成分、咖啡,

而從成分標示可知道,

多數罐裝咖啡使用奶粉添加調和,

僅有少部分品牌是使用牛乳製作,

過去多數消費者認為廠商會以奶精等非奶成分增添風味,

但實際在市售罐裝咖啡較少見使用奶精。

而說到咖啡成分

有個罐裝咖啡常被誤解之處,

便是在成分標示中的「咖啡萃取液」,

部分消費者因此認為這代表罐裝咖啡都是化學合成的,

但事實上咖啡萃取液指的只是單純自咖啡豆萃取出的咖啡,

廠商表示標示萃取液只是加以註明分辨,

而我們也發現有部分產品直接標示咖啡兩字,

可見目前法規上並未有此部分標示的統一規定,

有部分產品則會添加即溶咖啡粉,

主要用途是為了增添風味,

但也都並非是謠傳以人工香料等「調味」製造而成。

 

 

 

除了主要成分之外,

另外有兩種合法食品添加物常見於罐裝咖啡中,

分別是碳酸氫鈉與乳化劑,

其中碳酸氫鈉就是俗稱的小蘇打,

添加在罐裝咖啡中可以平衡 pH 值,

主要是為了避免高溫殺菌過程導致乳蛋白變質,

否則可能會出現像是鹹豆漿的狀態;

乳化劑則是要避免咖啡飲料有浮油狀況,

添加目的都是為了確保產品的品質與狀態,

避免消費者飲用時有不好的感受,

雖然普遍認為添加食品添加物是為了節省成本,

但事實上食品添加物本身也是原料成本之一,

合法業者並不會沒有目的的胡亂使用。

 

單罐咖啡含糖超過一天攝取

在營養成分上,

飲用罐裝咖啡產品反而要留意糖與鈉的攝取,

且市售罐裝咖啡在糖與鈉含量有明顯差距。

根據美國心臟病協會建議的每日糖分攝取量

為女性少於 25 公克、男性少於 37.5 公克,

《食力》搜集比較的市售罐裝咖啡中,

糖含量最高者為每 100 毫升為 11 公克,

等於單罐的含糖量為 32 公克,

已超過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的女性每日攝取量。

另外,鈉含量在衛生福利部建議攝取量為每日 2400 毫克,

但營養師林世航指出

實際上人體每天僅需要 100 毫克的鈉即足夠,

《食力》搜集比較的市售罐裝咖啡中,

最高者為每 100 毫升含有鈉 68 毫克,

因此購買挑選上可多留意並且勿過量飲用。

 

 

本文授權自 食力,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ㄆㄆ

 

 

食力foodNEXT

食力foodNEXT

《食力foodNEXT》,華文世界第一家以「飲食」為報導主軸的專業媒體,以食為本,延伸開創食事視野,打造出兼具專業知識、風格水準與在地情感連結,與食俱進的食生活媒體。站在飲食產業第一線,從國內外最新產業動態、飲食美學與文化、科學客觀的知識剖析、深入的報導與專題製作,提供讀者完整全面的產業報導,讓關注食事的您,開啟食域新觀點。

《食力foodNEXT》,華文世界第一家以「飲食」為報導主軸的專業媒體,以食為本,延伸開創食事視野,打造出兼具專業知識、風格水準與在地情感連結,與食俱進的食生活媒體。站在飲食產業第一線,從國內外最新產業動態、飲食美學與文化、科學客觀的知識剖析、深入的報導與專題製作,提供讀者完整全面的產業報導,讓關注食事的您,開啟食域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