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季節更替,你會整理衣服、環境,
那一年一年過去,
你知道除了生活,
人際關係更需要定期整理嗎?
不適合、不需要的關係,
定期斷捨離,生活才能更輕盈…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鄭文正
每當感覺季節開始轉換的時候,
我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整理衣櫃。
找個周末,花上一整天整理衣櫃,
用自己的標準區分要丟的衣服和會穿的衣服。
一開始天氣變暖的時候會拿出春、夏的衣服,
變冷時就拿出冬衣,但像這樣過了好幾個季節,
放衣服的空間開始不夠了。
為了存放多出來的衣服,
又買了新的櫃子和新的衣架。
不方便的地方還不只這些,衣服一多起來,
感覺能穿的衣服看起來又更少了。
雖然每天早上都在煩惱要穿什麼,
但真正想拿出來穿的也就那幾件而已。
我越來越記不得到底有哪些衣服,
接著又購入風格類似的新衣服。
書也一樣,因為我愛看書,
一個月平均會花十萬韓圓買書。
在我買的書當中,
大部分都只讀過一次就不讀了,
但一想到要把書丟掉,又覺得實在太浪費了。
丟掉兩年內用不到的東西
我總是抱著「應該有天會用得上吧」的心態,
就把它們堆在那邊。現在想想,
我可能也是有一點想炫耀
「我可是會讀這麼多書的人」吧。
像這樣囤積了許多書,就得買很多額外的書櫃,
搬家的時候搬家公司的職員還問我:
「您的書怎麼這麼多呢?您是做什麼工作的啊」,
除此之外,還必須多付好幾箱的搬家費。
我呆呆地望著填滿整個房間的衣服和書,
即使這些東西乍看之下很讓人自豪,
但要長久維持下去實在太費力氣了,
想從那之中找出真正重要的東西也得花很多時間。
不久之後,社會上開始流行只留下
必需物品的生活方式─「極簡生活」,
我也開始思考那些過去放不下的東西。
剛好趁著結婚搬了家,
我把以前擁有的書處理掉了三分之二。
衣服跟鞋子也用同樣的標準分成要丟和要留下來的。
只用一個問題,就可以把我擁有的東西丟掉一半以上。
這個問題就是:「這兩年以內我有用過這個東西嗎?」
區分喜歡和真正需要
把書和衣服丟掉以後,
我的二十四坪兩房公寓增加了許多空間。
像這樣一口氣丟掉許多東西,
穿衣服這件事變得讓人更開心了。
因為一眼就可以看清楚有什麼衣服,
而且搭配起來也變得更容易了。
每次看到衣服,就會想:
「明明有這麼多衣服,但每次換季的時候
竟然還都想買新的,物慾真是太高了」,
從此罪惡感也消失得一乾二淨。
為了維持煥然一新的空間,
我也針對書訂定了一個新的原則:
不在家裡放超過兩個書櫃以上的書。
算本數的話大概在兩百本左右,
每個月只要買多少書,
我就必須拿出多少的書去二手書店賣。
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區分出我真的喜歡的東西
和覺得不怎麼樣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總是
分不清孰輕孰重的我,藉由這樣的練習,
也多了一個可以認真思考到底喜歡什麼的機會。
不只書和衣服,
我在人際關係上也有類似的感觸。
沒有深度的友情
我在記者生涯中認識了很多人,
臉書和通訊軟體有接近一千人以上的好友。
其中有許多只見過一次面,之後就從來沒有聯絡過的人。
但我因為怕影響別人的觀感、覺得有一天會用得上、
必須做好人脈管理等原因,去跟一些不想見的人見面,
甚至參與各種婚喪喜慶活動。然而用這種方式與人相處
其實是很消磨感情的,會留下感覺不好的餘味。
一天裡趕赴兩、三個約,害得朋友也曾忍不住
跟我抱怨這種情況,自然無法維持有深度的友誼。
這種人當然不只我一個,
有很多人都曾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豐饒中的貧困」,
對人性感到懷疑。根據「大學明日二十代研究所」
(譯註:作者任職的雜誌社。
以大學為主題的韓國大學生情報週刊,
一九九九年創刊,每週配送至韓國各大學,供免費索取)
以全國二十至二十九歲的六百四十三位
男、女大學生為對象做的問卷調查,
在二十至二十九歲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二十五回答
「不想再創造新的人際關係」,
顯示出他們疲於管理人脈的一面。
二十代研究所發表了跟這有關的流行語「關怠期」
(關係和倦怠期的合成詞),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並且介紹為代表二○一七年二十歲年輕人生活方式的關鍵字。
定檢自己的人際關係
當你感到被人們團團圍住,
覺得雖然有跟朋友見面,
內心卻總是非常空虛的時候,
就有必要為人際關係訂出一個標準。
以婚喪喜慶來舉例,
我的原則是絕對不去小孩的滿月酒,也不會包禮金。
結婚的話只參加很親近的朋友和同事的婚禮,
紅包則分成會給的和幾乎不額外做什麼的人。
相對地喪禮我會盡可能參加,
喪家遇上這樣的事,只能用奠儀聊表心意。
生活中如果覺得有人只是把我當成情緒垃圾桶,
或者需要的時候才會連絡我的人,
我就會在保持禮貌的前提下盡可能跟他們保持距離。
若非工作需要,也盡量不會直接跟他們碰面。
就像整理衣櫃和書櫃一樣,
人際關係也需要被定期檢查。
想要讓人際關係變得有意義,
就必定需要符合這段關係的連結和
足以讓信任累積的時間。
那些在年輕的時候連週末都花在同事身上的大企業部長,
退休之後想重新開始跟家人好好相處,
卻讓家人覺得抗拒或尷尬的理由正是如此。
朝井遼的小說《何者》裡面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老是說要拓展戲劇圈的人脈,但你懂不懂啊?
有在流通的東西才叫做「脈」!
你好像參加了各種劇團表演之後的派對,
但你現在還有跟在那裡認識的人聯絡嗎?
能突然打通電話就跑去見對方嗎?
雖然我們總說生活會如此忙碌、充滿壓力的理由,
是因為有太多身不由己的人情壓力,
但其實那些都是你正在失去的東西。
人生充滿壓力,
是因為我們用如此淺薄的方式,
讓人際關係的脈博不再跳動的緣故。
當你感到被人們團團圍住,
覺得雖然有跟朋友見面,
內心卻總是非常空虛的時候,
你就有必要重新為人際關係訂出一個標準。
本文摘自《微笑面對無禮之人》
作者:鄭文正 / 譯者:徐小為 / 出版社:采實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Julie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