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芬蘭人的「失敗教育」聞名全球,
它的方法也很簡單,
就是用一個極端打破另一個極端。
因為當大家一味的崇拜
事業有成的人士所宣揚的成功學時,
卻忽略了讓孩子適度嘗到失敗的滋味,
才能走出舒適區。
除了芬蘭,中外也有類似的諺語「失敗為成功之母」。
只有勇敢面對錯誤,
才能擁有更寬廣的成長空間。
可惜到了今天,
我們早已成為一個缺乏失敗教育的國家。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國際失敗日,一起「曬失敗」
芬蘭雖然擁有許多成功的人、事、物,
但他們卻不因此自滿,
反而在2010年10月13日,
首開先例成立一個「國際失敗日」。
在這一天,
芬蘭人也會鼓勵全球一起來「自曝其短」,
透過生活、社群、購物……等各種你能想到
與想像不到的管道,
好好用自己想要的方式,
盡情嘗試失敗的滋味,
藉此釋放內心的壓力,無懼失敗。
「國際失敗日」一開始是由百年歷史的
芬蘭名校-Aalto大學的創業社團所建立,
也只在大學中流行。
但學生對「失敗」的各種趣味解讀,
迅速得到廣大網友的支持,
「曬失敗」也成為一種流行。
有人自嘲飲食不節制,
有人擺出自己或孩子的冏照,
也有人為自己的各種失敗歸納出一套心得。
成功與失敗是相互依存的
芬蘭文化與教育部國際交流中心
主任Paasi Sahlberg認為,
大多數學校與家庭,
只知道教育小孩要成功,不準失敗。
但他們從沒進一步思考,
成功和失敗從來就不是對立,
而是相互依存的。
而瑞典心理學教授Samuel West
也在前些日子建立一間「失敗博物館」,
裡面展出了全球知名公司的許多失敗作品,
像高露潔的牛肉寬麵條,
哈雷機車生產的香水,
以及可口可樂推出的可樂咖啡……等。
Aalto大學創業社團主席Elina Uutela表示,
一件事情有趣的地方
通常不在成功本身,
而是在過程中的艱苦成長與蛻變。
這種從失敗中吸收正能量的訓練,
正是時下許多小孩欠缺的。
透過滑雪,練習跌倒!
但芬蘭的小孩從4、5歲
就藉由滑雪的過程,學習失敗。
芬蘭人的想法與許多人是相反的,
他們認為滑雪課首先要學的,
就是練習跌倒,
因為跌倒是最正常的事。
所以老師會當著學生的面示範跌倒,
然後從雪地爬起,
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跌倒。
這樣一來,小孩不但知道跌倒後如何快速爬起,
也明白人生就像滑雪,
意外與挫折都很正常,
只要能勇敢站起來就行。
而等小孩年紀再大些時,
芬蘭人還會給這些小孩
製造更多失敗的機會,
像是讓他們挑戰製作火箭,
材料規格由他們自行決定,
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請教學校聘請的專業人士。
過程中大人只能旁觀,
而且所有的規劃都要讓孩子自己完成。
像是割木板若受傷了,
就貼塊膠布繼續製作;
規劃有不足的地方就繼續改進,
讓小孩在充滿艱辛、挫折的環境中快速成長。
雖然到頭來,不難想像那些火箭模型都飛不起來,
但小孩卻在過程中學到
如何在沮喪時,迅速自我調適,
打起精神繼續改進,
直到完成火箭。
放眼世界,渴望成功的人比比皆是,
但禁得起失敗的人卻屈指可數,
但往往最終得到成功的卻又是後者。
試著放下要求「完美」、「成功」的一顆心,
或許我們也能看見自己與孩子新的成長。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