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洪莉
德國各級政府議會成員和各地市長,
由全體公民民主選舉產生,
地方大都每 4 年或每 5 年舉行一次選舉。
只有在選舉前,各黨派參選人
才能在公共場所公開做海報宣傳。
民主選舉是德國人熟知的政治生活內容,
他們大都有自己成熟的政治觀點
或認同的黨派主張,
但互相之間卻極少
甚至完全不談論自己的政治觀點,
更不試圖用自己的觀念影響
或說服別人,哪怕是自家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權力屬於人民
以前我對德國政黨及政治人物
了解淺顯,興趣不大。
初次參加德國選舉時,
選舉前我向我家老沃詢問,
他向我介紹並解釋各黨派及其政治主張,
但絕不會建議我選誰、不選誰,
而是隨我自己選。
即使選舉完,他也不過問我選了哪個黨,
更不告訴我他選了誰。
經歷多年摸索,
今年的選舉我有了自己的主意,
可我改不掉習慣,
試圖讓老沃和我交換彼此的意見,
他笑著說那不可能。
2015 年 9 月 13 日是個週日,
我們小鎮舉行了
新一屆地區執政黨和本地市長選舉。
選民持政府寄送到家且寫有本人姓名的
選舉通知單到達選舉地點,
從村民擔任的志願監選義工手中
拿到競選黨派和競選人的選票後,
走到後面遮住的單人桌前,
在選票上勾選同意項,
然後回到監選義工處投進投票箱。
整個過程安靜有序,
沒有任何交談、沒有議論。
各黨派監選義工更不能暗示或討好選民。
也許,你看好的政治家並沒能當選,
而恰是你沒選擇的政黨或競選者勝出。
這只能說明你贊同的政黨
其主張沒能贏得多數的民意。
當然,如果贏得選舉的政黨及市長
在其任期內並沒有讓人民滿意,
甚至讓人民失望,
人民就會用下一屆的選票收回其政府管理權。
簡單的說,這就是民主選舉的意義。
作為市長,你要「討好」的不是頂頭上司,
不是更高的權力機構,而是人民。
作為勝選官員,
你贏得的不是權力而是責任。
國家的主人是人民。
如果不曾按自己的意願投票,
你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我是一名公民。」
不說幹話,市長這樣競選
自 2004 年起當選為本城市長的克勞斯.
克萊恩庫恩先生,2015 年繼續競選市長。
我看到他的未來 5 年城鎮規畫競選綱領
只有 8 條簡單的具體措施:
– 繼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 增建使殘障人士交通、外出便利的設施。
– 在羅伊爾特市內,為新社區投建新基礎生活設施。
– 實施莎蒲森村未來發展規畫。
– 加寬 478 號和 140 號城鎮公路及人行道,
提高交通安全、減少事故的發生。
– 改造鎮內主公路。
– 增設改善公車設施,以滿足各年齡層居民的外出需求
(比如方便老年人輪椅上下車、母親推兒童車)。
– 為民間體育協會增建公共體育運動設施及場地。
我覺得這個綱要實在簡單了點,
根本不像個市長的「宏偉藍圖」,
倒像是辦公室主任的具體工作紀錄,
一點都不鼓舞人心。
可我先生還不買帳,他說,
光說沒用,得實現了才行。
其實在德國當個市長挺不容易的,
前幾年我們小街後面的空草地
被市政府規畫建新住宅社區,
土地賣給私人蓋別墅。
按規畫,市政府要修條通向社區的新路,
而新路要經過我們一家鄰居的後花園。
這家鄰居的後花園很大,
老倆口根本用不過來,
賣掉一塊對他們來說是好事。
但是市政府沒錢,
出的價格比他們的期望值低,
他們不接受,於是不同意變賣。
市政府沒辦法,只好修改公路規畫。
私有財產受法律保護,
政府無權強行收購,就更別說強拆了。
在選舉室我說明了自己的記者身分,
試探詢問了監選義工和在場的選民,
得到他們同意後,
拍了幾張本鎮選舉現場的照片。
照片上這安靜的場面,
估計很難讓人想像這裡
正在舉行當地政府執政黨和市長選舉吧。
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選舉有興趣,
有各式各樣的因素影響著投票率。
尤其上了年紀的退休老人,
他們閱歷豐富,經歷過無數次各種選舉,
親歷了時代變遷、各黨派更替執政,
對於政治人物提出的施政口號已沒有新鮮感。
他們一生勤勞工作,創造財富,
為國家為社會為家庭做足了貢獻,
不論政府怎樣輪替,
他們理所當然的
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這些國策不變。
一個國家的體制和社會福利,
是否能夠保障老年人安穩的過著
衣食無憂、健康安寧、有尊嚴的生活,
應該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繁榮富強、
社會穩定、政府為民的基本標準之一。
本文摘自《德國骨子裡的氣質 》
作者: 洪莉 / 出版社:任性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