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設定目標卻無法完成?原來是你的「完美主義」害的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18-12-13 16:34
  • 更新:2018-12-13 17:29

常常在設定目標卻無法完成?原來是你的「完美主義」害的

(圖/shutterstock)

 

年初訂下的目標,為什麼大半沒有完成?

預計讀 50 本書、

減重 10 公斤、完成一個學位、

達成目標業績…

很多想做的事情開始之後一再拖延,

隨著時間大多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要怎麼改變?

分享最近市場先生看的一本書,

書名叫做《完成》,

解決了我多年來的疑惑。

這本書市場先生含寫讀書心得這次一共翻了 3 遍,

它點出了許多自己的心理障礙。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為什麼開始目標

最後會選擇放棄?

《完成》作者是一位目標管理教練,

幾年前他出了一本書叫做《開始》(絕版),

認為許多人無法達成目標,

是因為沒有跨出第一步,

事情只要好好的開頭就能做完。

但幾年後他發現自己當初的想法根本錯了,

他開始了許多事情,

但還是有一堆事情中途就放棄,

檢討原因以及做了許多實驗後寫了這本書《完成》,

告訴人們如何完成目標。

 

為什麼你開始許多目標,

但最後會選擇放棄?

作者認為事情之所已沒辦法完成,

是因為人們都有一些認知失調,

以下分享 4 點書中我覺得想法上改變最大的重點:

 

問題 1. 對自己的能力

過度高估和樂觀

實際上,很多人去報名馬拉松的人,

連半馬都沒有跑過

我們會覺得事情一定要做到非常好,

比方減重一定要減少10公斤、

一年要看100本書。

於是一但過程不如預期,

完美主義就會發作:

「我進度落後,已經趕不上了。」

「其它事情插進來,

生活好多瑣事,我時間不夠。」

「現在事情一團亂,沒辦法修正了。」

 

完美主義最常用的藉口是:

事情不完美了,所以我不再繼續。

大多數人在訂目標時

對自己的能力都過度樂觀和高估,

因此在沒達到預期時給自己一個藉口放棄。

 

解決方法:接受不完美,

設定完目標後先把目標砍一半

甚至把目標砍到一半再一半,

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就可以看到事情的完成。

大多數的目標都屬於馬拉松,而不是短跑,

因此也不該認為自己可以一次達標。

目標砍半可以是數字減半、時間加倍,

總之你必須讓你的完美主義沒機會發作。

 

 

問題 2. 戲劇性心理,

認為成功一定要經歷痛苦

我們都有一個錯誤的偏見:

想成功就一定要受苦

社會上很多宣揚成功的故事,

都是告訴你

他們以前經歷過多少辛苦和困難,

才達成最後的成就。

因此我們都有一個既定的想法是:

想成功就一定要受苦。

 

其實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會看到這麼多案例是因為故事這樣寫才有趣。

凌晨 5 點起床在寒風中練習的運動員,

很多都不覺得那是吃苦,

反而非常樂在其中。

任何事情痛苦和快樂是很個人化的,

需要自己去尋找及定義,

如果只是看別人的案例或記者的採訪,

反而會受到過多戲劇化的媒體或故事影響導致偏見。

 

解決方法:想達成一個目標,

過程一定要找到樂趣

放棄一件事最大的殺手不是那件事很困難,

而是那件事很無聊。

不要覺得自己痛苦好幾年就能換到成功,

那樣你很大機率只會換到放棄。

別人的故事聽聽就好,

好玩的事情才你才會想做完。

注意,不是有樂趣的目標才去做,

而是從目標中找到樂趣。

 

這裡作者提到很有趣的一點,

樂趣能引發動機分成兩種,

從得到獎勵中找到樂趣動機,

或從避開懲罰中得到樂趣。

 

有些人用可以受到獎勵驅動,

例如:減肥後穿下更小件的褲子、

努力後增加更多收入。

但獎勵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

有些人是受到恐懼驅動,

例如:害怕被別人嘲笑、

害怕退休之後生活過的不好。

找到適合的樂趣作為動機,

你在往目標前進路上就不會思考什麼是放棄。

為不愛的事情努力叫做壓力,

為喜愛的事情努力叫做熱情

 

 

問題 3. 冠冕堂皇的理由

提高完成的難度

你的完美主義,

常常會讓你把事情「提高困難度」

最常見增加難度的方法,

就是增加達成的條件,

以下是 2 種最常用來提高難度的詞語。

 

1. 「等到…就」:

例如:等到我英文夠強我就來學寫程式、

等到我上班比較不忙下班就來運動。

實際上你完全可以直接去學寫程式、

直接去運動,

但這個「等到」會立刻加大達成目標的困難度,

讓你做不到因而放棄。

 

2 . 「如果…就」:

例如:如果我有錢就會吃得健康一點,

如果我有時間就會帶家人出去旅行。

這個如果通常也會大幅提高困難度,

完美主義往往都會給自己一個藉口。

 

解決方法:注意,

當這些關鍵字出現代表你想放棄

盡可能讓目標簡單,

並且出現上面的詞語造句時,

就要注意到很可能會讓自己放棄。

 

問題 4. 蠟燭效應:

無感的改善

當我們在房間每多點燃一根蠟燭,

亮度就會有所提升。

在點燃第2根蠟燭時,

房間的亮度增加了一倍,

但是一但點到第15根蠟燭時,

房間的亮度就幾乎沒有太多改變了。

 

這就稱為蠟燭效應,

一件事情增加同樣效果,

但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感受會變得不明顯。

例如:每周預計要吃18餐的減肥餐,

吃前1~3餐時你覺得進步很大,

但吃到第16~18餐時你覺得好像沒太多進展,

數據也沒太大改變,

這時很可能就會因為感到灰心而放棄。

感受常常騙人,

例如你感覺到辛苦寫完求職履歷並寄出,

卻遲遲沒有收到回應?

也許歸根究柢,

是因為你只投了 2 封履歷,

而不是 20 封或 200 封履歷。

 

解決方法:看數字而不是靠感覺

雖然數據不是萬能,

但數據最大的好處是他不帶有情緒性,

也不會說謊。

減肥真的沒成效嗎?

看看運動次數、體重、腰圍、體脂。

求職真的沒效嗎?

你寄了幾封求職信、回復了幾封?

行銷活動真的沒效嗎?

過往轉換率是多少、

這次合理預期應該是多少?

透過數字而不是看感覺,

可以避免受到過程的情緒影響。

盯著終點線時,我們往往會覺得還很遙遠,

但記得回頭看看起跑線,

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己走了多遠。

 

快速總結:

明年你想完成多少目標?先砍一半吧

《完成》這本書提到許多我們放棄的原因:

1 .對自己的能力過度高估和樂觀

–>訂完目標記得先砍一半

2 .認為成功一定要經歷痛苦

–>在目標中找到促使自己前進的樂趣

3 .冠冕堂皇的理由提高完成的難度

–>小心「等到…就」、「如果…就」這些提高目標難度的詞

4 .改善很無趕、覺得沒有成就

–>不要依賴感覺,確實記錄觀察數據

 

本文由市場先生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額外分享幾篇文章:

1. 我的投資書單:超過40本理財好書

2. 時間管理推薦必看6本書

3. 學會ETF投資與全球資產配置

4. 股票開戶》最新開戶優惠推薦

5. 基金開戶》最低手續費的基金開戶優惠推薦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