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許多說法是「猜測」出來的
事情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阿卿嫂有一次重感冒,
跑去路口小診所看病,
吃了 5 天的藥,結果感冒沒好,
他還覺得咳得更厲害了。
他又找了間大醫院掛號,
吃了 5 天的藥,但還是繼續咳嗽,
而且伴隨頭痛流鼻水,讓他更難過。
阿卿嫂聽說附近的廟很靈,拖著病體,
跑去拜拜。廟公給了他一包香灰,
要他和水服下,果然不到3天,
不但咳嗽減緩,頭不痛、鼻水也不流了。
阿卿嫂不禁感嘆道:「這間廟真靈!」
繼續看下去......
「因果」並不是
把不相關的東西連在一起
有時候,我們也會不小心把不相關的東西連在一起,
以為這是「因」,那是「果」
我們認為吃香灰比吃藥還有效,
卻忘記了其實我們身體就有自癒的能力,
只要增強抵抗力,過了一定的感冒週期,
就會自然康復。
湯瑪斯‧吉洛維奇的《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提出了6種我們常見的思考謬誤:
「無中生有」、「過度推論」、「預設立場」、
「期盼眼光」、「以訛傳訛」、「認同想像」
簡直就是每個人每天都會犯的謬誤...
許多人會覺得自己很出眾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十幾年前開始,
從政論節目開始一句流行語 —「自我感覺良好」。
在許多心理學的研究裡都發現,
一般人會把自己想像得很好,
覺得自己優點很多、缺點很少,
甚至聰明過大多數的人,
而且行為處是公平公正。
這種情況還有一個學術性的名詞
叫作「烏比岡湖效應」。
常常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其實不過是「衡量標準不同」罷了...
經濟學家謝林這樣解釋: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重的特質,
並自認做得很好:
開車謹慎的人覺得謹慎很重要,
開車技術很好的人覺得技術很重要,
自認至少守禮貌的人則覺得禮貌很重要。
就是因為這樣,
每個小孩都覺得自己養的狗最棒,
左鄰右舍的統統比不上。」
我們在型塑認知的方式也很微妙,
通常是靠扭曲資訊意涵來達成目的,
以不同方式解讀或「建構」周遭事物,
甚至往往相當擅長以一個人的喜好建構世界。
思考過於主觀
易陷入思考謬誤
社會心理學家康妲(Ziva Kunda)
認為我們都會相信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物,
甚至會挑選自己偏好的事證,
以推論出我們偏好的結果。
我們都以為自己的認知有憑有據,
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客觀公正。
不過這常常只是錯覺,當挑選了偏好的事證,
而得出偏好的結果時,
表示我們在主觀上已經失去客觀公正的態度,
也因此就一定會有另一個完全相反的例證,
用它的解讀方式,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分析事情以「客觀角度」看待,
避免陷入主觀意識,
如此一來才能正確地思考。
本文整理自:
作者:湯瑪斯‧吉洛維奇 出版社:先覺
更多精彩內容在這本書中,推薦給大家!
(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 N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