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現在人們普遍只生一到二個孩子,
導致父母將愛集中在孩子身上,
但是擁有愛的孩子卻是......
父母最大的悲哀,
是付出全部,
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父母的無私,換來的是孩子的自私
某天,
去醫院輸液,
我對面坐著一個十多歲的男孩,
邊輸液,邊玩手機。
媽媽在旁邊陪著他,
懷裡抱著幾個月大的嬰兒,
費力地騰出手端著便當,
一口飯一口菜的餵進男孩嘴裡。
男孩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螢幕,
飯來了,就張一下口。
可能遊戲打到關鍵處,
男孩擺擺手,示意不吃了,
媽媽還是堅持把飯送到嘴邊。
但是湯匙擋住螢幕,遊戲輸了,
男孩氣急敗壞,
大聲吼道:「走開,都怪你!」
一把推開媽媽的手。
媽媽一下失去平衡,便當掉在地上,
差點把懷裡的嬰兒也摔了。
鄰座的媽媽看不下去,說:
「你這孩子!你媽這麼辛苦,
要照顧小妹妹,還要照顧你,
你怎麼不知道體諒你媽?」
這位媽媽急忙解釋:
「孩子生病,心煩。」
十幾歲的男孩,媽媽餵飯,
不僅受之無愧,還各種遷怒嫌棄,
多麼令人寒心。
媽媽情願默默承受,也不捨得批評孩子,
這樣的父母,
應該是天底下最無私、最有愛的父母。
然而,
父母的無私,換來的卻是孩子的自私。
很多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擔,
為孩子撐起的,
卻是一個真空的世界。
父母工作和陪伴孩子難以兩者兼顧
有一期大陸綜藝節目《少年說》中,
有個叫葉欣雨的女孩,
一上臺就聲淚俱下,
質問父母:
「我想問爸爸媽媽,
你們真正在乎過我的感受嗎?」
父母本來一臉期待地仰望女兒,
沒想到一上來,就被狠狠打臉。
「自從你們開超市之後,
將心思全在工作上,
是錢重要,還是我重要?」
葉欣雨泣不成聲,氣氛陷入尷尬。
超市是家庭的經濟來源,
父母工作和陪伴孩子難以兩者兼顧,
面對女兒的控訴,他們一直硬撐著,
強顏微笑,最後一刻終於忍不住,
雙雙掩面抹淚。
這對父母的硬撐,也是生活日常的寫照。
他們默默負重前行,
刻意留給孩子一片美好未來,
卻也將孩子遮罩在一個虛假的世界中,
擋住生活的真相,
也擋住自己的心酸和無助。
一旦父母習慣了假裝強大,
孩子也會習慣對父母付出麻木無感,
視若無睹。
相反,
在地鐵上,一個小男孩努力踮起腳,
抓住拉環,咬緊嘴唇,用力保持平衡,
只為支撐起倚靠在自己身上小睡的媽媽。
看到媽媽也會疲憊,
也有依靠自己的時刻,
男孩心頭升起擔當的願望。
郭敬明在《夏至未至》中寫道:
「年少時,
我們總以為父母無堅不摧,
直到撞破他們的無助,
才明白那是因為愛,
他們才願意扮演英雄。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那樣的時刻,
突然想快點長大,護父母,
像他們曾經庇護我們那樣。」
父母適當示弱,
孩子才有機會接觸生活的真相,
撞破父母的無助,
發自內心地感恩和擔當。
父母毫無保留地付出,
模糊了與子女應有的界限。
2018年7月,
街頭有對靠織補手藝謀生的母子上了熱搜。
50歲的母親王素珍和28歲的兒子董懷利,
應客戶邀請,搭飛機去青島織補賓士車篷,
僅補兩個洞就一萬元。
王素珍已在街頭擺攤縫補二十年,
後來她把手藝傳給兒子,讓他另立門戶,
離自己不遠的地方紮根做生意。
母子倆已在賺下一套房子,
但兒子一直懷抱著一個夢想,
就是能擁有一家店面,
讓母親告別風吹雨淋。
同樣是無私付出,
母親毫無保留把手藝傳給兒子,
但拒絕吃大鍋飯,而是讓他另起爐灶。
母子是師徒,也是同行競爭對手。
佛洛伊德說:
「成長的主要動力,
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沒有界限的付出,
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
劃清界限,適可而止,
才能推動孩子成長。
當孩子具備了健全獨立的人格,
才能擁有對父母和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父母一昧付出,容易忽略原則,
無法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給孩子過於好的物質生活
反而會誤導他們的價值觀
前幾天,有位媽媽在朋友圈說,
現在養小孩太奢侈,
過個生日,花錢如流水。
原來,9歲的女兒參加了同學的生日派對,
家長又包別墅、又請司儀,
還有豪車接送參加生日宴的同學。
女兒回家就問媽媽:
「以後生日可不可以也去別墅裡過?
也要帶游泳池的!」
媽媽無言以對,轉身在家長群發牢騷:
「這要花多少錢?1萬塊都不夠吧?
下周孩子也要生日了,
家裡哪裡有錢給她這麼弄啊!」
相信,參加完這樣的生日會後,
想包別墅的不止這一個孩子。
焦慮的家長,也不止這一位媽媽。
問題不在別人的炫耀,
也不在孩子的虛榮,
而是當付出成為一種習慣,
家長很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喪失了成人的價值觀和判斷力。
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家長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才能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同事的兒子11歲,
最近纏著他要一輛進口牌子的登山車。
本來他也一直想給孩子買一輛自行車,
但兒子說了一句話,
讓他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同學說,你都開這麼高檔的車,
還捨不得給我買一輛進口自行車,
這也太小氣了吧?」
同事鄭重告訴兒子:
「我的車,是我自己奮鬥努力賺錢買來的。
將來你也可以靠自己努力賺錢,
買一輛你喜歡的自行車。」
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
不讓孩子重複自己受過的苦,
是每個家長的心願。
但是,
當我們付出有形的東西越多,
就越容易忽略無形的東西。
巴菲特說:
「我很感激我的父親,我年幼時
從他身上學到如何擁有正確的金錢觀。」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才是父母付出的重點所在。
龍應台說: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
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
又不敢聲張的人。」
父母對子女的付出,
不忍奢求感恩和回報,
卻也不希望活成被子女遺忘的孤島。
前幾天,
孫紅雷轉發的一篇動態打動了無數人。
地鐵上,
一位老人側身躺在兒子的臂彎裡,
像個孩子,舒服地睡著。
父母垂暮之年,
子女一句問候,一點親昵,
足以慰藉孤獨的內心。
這樣心存感恩的孩子,
離不開父母懂示弱、
有條件、有原則地付出。
願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溫柔以待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