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 金英朱
童話故事〈 白雪公主〉 中
有一面會跟皇后說真話的鏡子。
皇后每天早上起床後,
都會先問鏡子:
「鏡子呀,鏡子,你說世界上最美的人是誰?」
鏡子總是回答:「 世界上最美的人就是皇后您啊!」
然而當白雪公主的美貌開始展露後,
某天鏡子卻回答:「 世界上最美的人是白雪公主。」
皇后因為嫉妒, 所以打算殺死白雪公主。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夫妻剛認識的時候
被彼此的優點吸引
我剛認識先生的時候,
被他的踏實、從容、溫和還有誠實吸引。
而我看起來擁有明確的信念和堅強的外表,
同時單純和善良也深深吸引了他。
先生自認為有點優柔寡斷,
所以覺得個性跟自己相反的妻子,
顯得很有魅力。
當時我的人生看似掌握在自己手上,
先生甚至認為,
將來我們的小孩性格最好像我。
我們彼此吸引對方,
最重要的是我感覺先生喜歡這樣的我。
只要兩人在一起,我只需要做我自己。
我喜歡那樣舒適的感覺,也喜歡那樣的自己。
我們通過照出彼此的鏡子,
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而感到幸福。
住在同個屋簷下後
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
但婚後,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我們馬上開始討厭起對方。
不想讓對方看到的樣子,
也開始讓對方一一看到。
就像皇后想殺死公主那樣,
我們彼此想殺死對方令人討厭的樣子。
我們的心變得殘暴,也越來越醜陋。
自身的痛苦原本該從自身尋找原因,
但我卻認為一切都是先生的錯,
而先生也認為是我沒有同理他。
我們兩個人的心中開始累積憤怒和遺憾,
慢慢走上不幸的惡循環。
我們習慣把自己的負面想法
加諸在他人身上
心理學有一個術語叫「 投射」。
即是把自己負面的想法、情感、行動等賦予他人,
卻否認自己是如此的現象。
例如: 我如果討厭對方,
就會認為對方無緣無故討厭自己。
我自己有父權主義的意識,
就認為先生是父權主義者。
就像必須透過鏡子才能看到自己那樣,
我們無法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模樣,
必須通過他人這面鏡子才能看得到。
也就是說對方是我的鏡子,
我們是彼此的鏡子。
一起相處的兩個人
對方是彼此的鏡子
《塔木德》中有一則拉比的故事:
有兩個打掃煙囪的少年從煙囪走出來。
一位少年因沾到煙囪內的煙塵,
所以臉很髒,而另一位少年的臉卻是乾淨的。
拉比問:「哪一位會去洗臉呢?」
人們回答臉髒的少年會去洗臉。
但拉比卻說:「不對,是臉乾淨的人會去洗。
因為看到對方髒的臉,會認為自己的臉也髒了。」
拉比又接著說,「兩位少年一起進入煙囪打掃,
不可能一個是乾淨而另一個是髒的。
兩個人都髒了,所以兩個人都要洗。」
煙囪內的兩位少年
就好像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夫妻一樣。
對方的樣子就是自己的鏡子。
看到對方臉髒了,可以知道自己的臉也髒了。
如果眼中的對方,是乾淨又美麗的,
那麼我們也會認為自己的樣子很美麗。
如果每次看到對方髒的臉會想:
「你的臉髒了,看來我也髒了,得洗乾淨。」
那就可以成為成熟的夫妻。
但如果想:「我很乾淨,只有你髒了。」
那就是認為「我很好,都是你的問題,你錯了。」
這種想法就是把錯誤推到對方身上。
就像拉比所說的,在煙囪內不可能有人髒了,
但另一人卻是乾淨的。
一起處在髒的地方,那兩個人一定都會髒。
不只是夫妻,不論是哪種關係或問題,
當發生矛盾時,不可能是誰對誰錯,
也不可能是誰厲害誰不厲害。
只有兩人一起分析問題或矛盾,
才能理清頭緒。
不論是誰都會有投射現象。
投射並非有意識的,
也就是我們很難從投射現象中抽身,
我們只會投射存在於潛意識的想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潛意識的想法沒有發生投射的話,
那就沒有跟意識相遇的機會。
因此,意識到投射現象後,
我們能有機會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
成熟的人透過對方會看到自己,
特別是夫妻關係中最常發生投射,
因為夫妻每天都處在相同的煙囪裡看著彼此。
我與先生必須恢復
看到當初充滿魅力的自己
我們夫妻沒有把結婚的第一顆鈕扣扣對,
所以在過去六年中,
我和先生一起把扣錯的鈕扣全部解開。
因為我們需要恢復
對方曾看過的那個充滿魅力的真實自已。
所謂的夫妻是通過學習對方的優點,
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
進而成長並找到人生的平衡點。
對於我來說,
我缺少的從容、寬容、溫和等特質
可以透過先生來學習,
他也需要透過我,
學習主導人生、勇氣、挑戰來提高自我成長。
我們每天在同一個煙囪內看到對方。
每次看到對方的臉時,我們看到了什麼呢?
有時候是骯髒的臉;
有時候是美麗的臉。
你看到的臉正是你自己的臉,
我們要謙遜的認同
通過對方所看到的樣子,
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那就是接受自己的方法。
當你認同對方的樣子之後,
指責對方的手指頭才會放下,
進而在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並解決。
只有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的人生,
也才能邁向自由平和的人生。
本文摘自《媳婦的辭職信》
作者: 金英朱 / 譯者: 劉小妮 / 出版社: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