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家長的反應 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 2018-11-19 14:34
  • 更新:2018-11-21 13:54

孩子哭了,家長的反應 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圖/shutterstock)

那天,

一群年輕的媽媽們帶著孩子一同春遊,

正是春風向暖的時節,

微風徐來,令人心情舒暢。

媽媽們在樹蔭下閒聊,

亮亮和萌萌在一旁吹著泡泡水,

彩色泡泡慢慢飛向天際,

孩子們高興得咯咯直笑。

突然,兩個孩子被絆了一跤,

一起摔在了地上,泡泡水灑了,

孩子不約而同地大哭了起來。

兩位媽媽也停下了聊天,連忙跑過來。

亮亮媽媽連忙把孩子拉起來,

訓斥道,「哭什麼哭!

那麼多阿姨和小朋友看著呢。

羞不羞啊你!」

亮亮繼續哭,不理睬媽媽。

亮亮媽媽又說:

「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媽媽露出了嚴厲的表情,

亮亮不敢哭了。

另一位媽媽呢?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面對孩子的哭泣

萌萌媽媽抱住萌萌,

說:「真是太讓人難過了,

泡泡水竟然灑掉了,

你一定很傷心,來給媽媽抱抱!」

萌萌委屈地抱著媽媽大哭,

媽媽沒再說話,

只是輕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

沒多久萌萌自己停止了哭泣,

很快就忘記了剛才的不快,

拉著亮亮一起去採花,

萌萌採了花送給媽媽,

而亮亮的情緒一直低落,

捏著小花不說話。

萌萌媽媽問:

「亮亮怎麼不去給媽媽戴花呢?」

亮亮低著頭不說話,

好久才說:「我怕媽媽不喜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情緒經常被接納的孩子,

他們的性格一般比較平和,

與父母的關係也比較親近;

而經常被阻止宣洩情緒的孩子,

他們的內心是壓抑的,

有什麼話也不會對父母開口,

親子關係也往往不是那麼的親密。

 

家長不要強硬制止孩子哭泣,

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需要做這三步:

一、父母自己調整情緒

「其實孩子哭的時候,

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

孩子的哭鬧會讓父母處於一種特別狀態,

讓許多家長懷疑他們為人父母的能力,

所以父母會對孩子的哭泣緊張、排斥、反感。

所以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

是要父母自我調整情緒。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泣時,不要打斷也不要呵斥,

你只需留在他們身邊,輕擁著孩子,

讓他們盡情地哭泣。

不要急於發表意見,

你只需讓他們知道,

無論發生什麼,

媽媽始終關心你的感受。

待孩子發洩完就自動會停止哭泣,

而不需要別人的嚇斥或中斷。

三、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找到孩子哭的原因,

然後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但如果孩子提出無理要求,

堅決說“不”。

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害怕,

如果孩子說怕恐龍,

媽媽就說:

「那有什麼好怕的,都滅絕了。」

如果孩子怕黑,就說:

「媽媽都不怕,你也不用怕。」

然而這些話給孩子的暗示是:

媽媽不喜歡我害怕,

害怕是不好的行為,

我不應該害怕,

否則媽媽就不愛我了。

為了取悅父母,

孩子在想哭泣時和害怕時就會壓抑自己,

犯了錯會撒謊,遭受欺負會隱瞞不報。

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

孩子在哪裡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呢?

情緒壓抑久了,

一旦爆發,就會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

簡單地說,當一個孩子哭了,

家長不應該制止,

而是坐在孩子身邊,

陪伴他,給他哭的權利。

等孩子哭夠了,說夠了,

再從理解的角度跟孩子進行對話,

孩子的情緒天平就會逐漸達到平衡,

家長也更容易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長此以往就能培養出孩子積極向上的情感能力了。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網路文章分享

網路文章分享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

來自網路的好文章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