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國巨(2327) 跌破 300元、專家預言科技股持續動盪?!4觀點看科技股 還要不要買....

Money錢

Money錢

  • 2018-11-01 11:27
  • 更新:2018-11-01 14:56

慘!國巨(2327) 跌破 300元、專家預言科技股持續動盪?!4觀點看科技股 還要不要買....

(圖/shutterstock)

   撰文:張國蓮

 

去年下半年,那斯達克指數頻創新高,

一路從 6,000 點直奔 7,000 點,

當時科技獨角獸、阿里巴巴、

騰訊、 FANG 等新經濟股火紅,

但投資人情緒呈兩極化,

一種是覺得科技股太貴,擔心隨時崩跌;

另一種是樂觀看好,積極搶進,

小劉就是後者,不過積極中帶著保守,

他以每月 3,000 元的定期定額方式,

買進一檔全球高科技基金。

 

 

今年 8 月,那斯達克指數最高奔至 8,100 餘點,

朋友聽到小劉定期定額投資全球科技基金,

連呼「這麼貴了,你怎麼還敢買?」

此時,小劉的投資報酬率已逾 10%。

接著,再把場景轉到黑色 10 月。

10 月 10 日那斯達克、

費城半導體大跌逾 6%,

連帶引爆了 10 月 11 日歐亞股市的大逃殺,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電子類股指數與櫃買指數

單日均重挫 6 ∼ 7%,投資人哀鴻遍野,

而小劉的基金仍然有微幅正報酬。

 

只是,小劉也跟其他投資人一樣擔心科技股前景,

包括台灣、中國大陸科技股是否已明顯修正?

美國科技股是否將持續一波修正?

科技股還貴嗎?

對此,專家們提出 4 個觀點,

供投資人參考。

 

 

觀點1 科技股無所謂貴不貴

端看趨勢發展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指出,

科技股沒有貴不貴的問題,

當趨勢往下,再便宜都不買;

趨勢對了,再貴也能買。

因此,投資人應該擔憂的重點

不是股價貴不貴,而是趨勢能否持續!

 

觀點2 美科技股不貴

但股價將上上下下

對於市場擔心景氣擴張週期是否已到末期?

富邦Nasdaq ETF 基金經理楊貽寧強調,

景氣擴張仍在中期階段,

後續美股仍有創新高機會,

理由是聯準會(Fed)採漸進加息,

且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走勢通常在加息後回落,

顯示升息不是為了預防通膨,

而是經濟景氣不錯。

 

即使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

後來因經濟數據強勁或股市大跌而上揚,

仍不影響她的觀點。

在美股牛市不變下,追蹤通膨調整後

那斯達克(Nasdaq)指數本益比(PE),

目前約為 45 倍,雖偏高,

但仍低於 2000 年時的 55 倍,

即使預估明年的科技股獲利成長性將可能由逾 20%,

減緩至 10% ∼ 12%,

但楊貽寧認為雙位數的獲利依然不低,

加上美科技股多具有唯一性,

享有評價溢酬,讓持有者比例每季都攀高。

楊貽寧表示,股價短期肯定會上上下下,

但以科技股成長性來看,

目前股價並不貴,未來表現依舊可期。

 

 

觀點3 台灣科技股便宜

但短期將持續震盪

相較今年初,

目前已大幅修正的台灣科技股股價算便宜。

國泰投信國內股票投資部主管陳怡光表示,

此波台股大修正是因資金抽離新興市場,

從產業基本面來看並不用太擔心,

但短期因資金尚未回流,市場震盪將持續。

至於貴不貴,

則視個別公司競爭力及未來成長前景而異。

陳怡光指出,即使是趨勢向上標的,

依然會面臨成長趨緩或加速的過程,

成長加速時,企業獲利不斷攀高,

股價就會一直很貴;

但趨緩時,

股價也有可能跌到歷史本益比的低點,

即獲利成長率與股價要匹配,

因此有貴與便宜的區別。

 

觀點4 舊經濟不貴

新經濟個別不同

在景順全球科技基金經理鄭宗豪的眼中,

惠普、蘋果、思科這些歸類為舊經濟的標的並不貴,

而亞馬遜、臉書等網路股

因提供不一樣的未來想像,

因此貴與不貴就看個別投資人的認同度。

況且, 2000年網路泡沫時,

許多公司沒有獲利,

而現在多數的新經濟公司很賺錢,

這是主要差別,

也是鄭宗豪持續看好新經濟股前景的主因。

鄭宗豪認為,如果廠商仍屬舊經濟概念,

例如多數的台灣製造、代工科技廠商,

股價非常容易受供需、景氣循環的影響;

而若屬於新經濟概念,

例如台積電、統一超商等,

股價與前景較有想像空間,

也較不易受供需、景氣的影響。

除了貴不貴外,專家們提醒,

投資人應該把重點放在科技股特性,

充分了解後才不會有錯誤的期待與選擇。

 

 

特性1 產品生命週期較快

選擇有優勢標的

相對傳統產業、金融產業而言,

科技產品生命週期較快。

因此就陳怡光與鄭宗豪的挑股邏輯,

領導廠商、軟體與服務等標的較值得留意,

理由是領導廠商多是具競爭力的公司,

可以跟上產業脈動,提升技術,

以維持長久的競爭優勢,

在快速的生命週期中,

仍然繼續領先;

而軟體與服務等新經濟,生命週期比較長,

波動將因此降低。

至於仍陷於同質性高、殺價競爭、

產品生命週期快的台灣科技股,

黎方國認為高波動、股價輪動快是必然,

建議選對趨勢標的後,

波段操作而不是長抱,才能拉高賺錢機率。

 

特性2 科技產品多樣性

新應用、主題多元

相較以往的單純產品線,

現在與未來科技產品的新應用不斷增加,

呈現多樣性。

陳怡光建議,從終端應用延伸中去挑選。

國泰投信量化投資部資深基金經理

蘇鼎宇則以科技型 ETF 為例指出,

主題式 ETF 已是投資主流之一,

例如半導體 ETF、台韓科技 ETF、

AI(人工智慧) ETF 等,

未來投資人在科技股的選擇將越來越多。

 

 

特性3 個別標的不易判斷

建議投資基金或 ETF

因產業、技術等門檻高而不易判斷,

專家多建議以基金或 ETF 來代替單一標的。

蘇鼎宇解釋,

資產管理業者把產業分得很細來發行 ETF,

某種程度上是要協助投資人

解決「不易判斷個別標的」的問題。

即投資人可以針對自己認同的產業或主題,

例如機器人、 AI、半導體、美國科技、

網路消費等來挑選 ETF,

該檔 ETF 集合所有相關的廠商,

投資人可一次擁有多檔具代表性標的。

風險則在於產業或主題好的時候,

投資報酬會很好,

但修正時也因為一起修正而有明顯跌幅。

 

 

本文由 Money 錢 134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Money錢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www.money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