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愛你也可以害你!別讓自己的一生,毀在糟糕的 原生家庭上...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 2018-07-31 15:40
  • 更新:2018-08-01 16:02

父母可以愛你也可以害你!別讓自己的一生,毀在糟糕的 原生家庭上...

(圖/shutterstock)

 

在做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諮詢中,

我發現很多來訪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即他們作為孩子

卻是父母或者家庭的拯救者。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父母可以是孩子的堡壘

也可以是讓孩子受傷的人

 

案例1:

女生A,她的爸爸在她上大學時出軌,並且離家出走,

帶著行李住到了婚外情對象的家裡。

父母因為這件事總是在爭吵,各種鬧離婚。

因為遭到丈夫的背叛,媽媽很傷心,

常常跟女兒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

希望女兒站在自己這一方,

為自己評理和討公道,幫助自己勸說丈夫回心轉意,

或者為自己好好教育一下丈夫,

甚至讓女兒去找小三“算賬”和“談判”。

女兒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

也為了家庭的完整、和諧,

整個上大學期間一直在調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她一邊安慰媽媽,保護媽媽,

充當她的情緒垃圾桶,

一邊指責父親,挽留父親留在這個家庭裡。

在一次期末考試期間,

因為父母再次爆發激烈的爭吵,

她放棄了考試,急急忙忙從外地趕回老家,

修復父母的關係。

她和父母玩著施虐者,

受害者,拯救者的遊戲,

使得自己痛苦不堪。

最後, A的學業一塌糊塗,

寢室裡的人際關係一團糟,

還因為過度捲入父母之間的爭端又無力解決,

自己的情緒陷入抑鬱和崩潰的邊緣。

 

案例2:

女生B,從小父母關係不和諧,因為各種瑣事爭吵,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爭吵嚴重時,

他們還會動手打架。B小的時候,

父母每次吵架她都哭,等到稍微大一些,

她開始勸架,開始對媽媽說,爸爸是怎麼想的……

開始對爸爸說,媽媽其實需要的是什麼……

而她自己的需求卻經常得不到父母的滿足,

父母更多的則是忽略她的感受和需求。

等到她更大一些,原以為父母會改變,

結果他們的爭吵一如既往,

她在父母的生活中疲於奔命:

當父母因為經濟上的問題爭吵時,

她便將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貼補給他們;

當父母的一方因與其他親戚

在人情往來的事上發生矛盾時,

她會幫忙做調解;

當父母要換一個更大的房子時,

給她打電話,她會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給父母。

一轉眼,她到了30歲時,忽然覺得很累,

也忽然明白,自己所有的努力其實都是毫無意義的,

這時她反而希望父母離婚,可父母照樣吵吵鬧鬧繼續過日子。

她在父母的生活裡幾乎耗盡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這麼多年來,沒有戀愛、沒有存款、

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想要去做的事情也沒有做,

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和失望。

 

父親和母親這樣的詞彙常給人偉大的感覺。

為人父母應該是孩子生活裡第一個照料者,

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是孩子習慣和性格養成的搖籃,

他們應該像堅固的堡壘一樣

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的傷害,

但是諷刺的是,他們往往卻是

第一個傷害自己孩子的人。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有近11萬人,

帖子裡有人羅列了父母對孩子的傷害,

比如直接的肉體傷害,間接的個人傷害,

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等,

其中父母間的矛盾、爭吵、家庭暴力,

或對孩子不關注、冷漠造成的傷害這一項赫然在列。

父母之間如果總是爆發矛盾和爭吵,

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處理、未來的婚姻幸福,

也容易影響孩子的責任感,

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拯救者。

做一位好父母是需要有愛,有耐心,

有學習的意願和努力的,

並非人人天然就是好父母。

家庭很多時候是

幼小孩子無法逃脫的痛苦深淵,

父母往往是孩子一生痛苦的製造者。

這一點,我們整個社會都缺乏認識。

 

 

有的父母會向孩子訴苦

這其實是一種越界行為

從心理上講,孩子都是愛父母的,

他們天然地樂於幫助父母,

喜歡化解父母的煩惱與痛苦,

希望父母開心快樂,希望家庭幸福完整。

但是,在一個家庭中,

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

如果不成熟的父母

讓孩子去承擔本應該大人處理的事情時,

孩子做不了任何事情,

只會被父母的煩惱所折磨所壓垮。

孩子越小,那種無力無助的感覺

對他的傷害就越大,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有的父母會向孩子訴苦,

這其實是一種越界行為,

孩子承擔不了這麼多的共情,

也沒有能力處理父母之間的問題。

有的孩子甚至剛上幼兒園、小學就要聽父母訴苦,

這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

孩子如此弱小,卻不停地背負著

父母負面的情緒,無力消化,

很容易陷入“拯救父母”以及“內疚”中。

他們長大後,有的人會逃離家庭,

離糟糕的父母遠遠的,

有的人對父母會有一種愚忠,

他們不容易離開父母,

去過自己獨立、幸福的人生,

反而會一直守護在父母身邊,

更不敢讓自己過得開心,

因為父母已經過得這麼慘了,

我怎麼能夠讓自己過得開心幸福呢?

當父母之間產生出軌、爭吵、矛盾等,

調解父母之間的關係不是孩子要做的。

因為這是父母之間的事情,

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處理和解決。

原本你是父母的小孩,他們應該為你負責,

可是當你去解決他們兩個人的問題時,

你成了父母的父母,你成了父母的法官,

你成了對父母負責的人,親子關係錯位顛倒了。

從家庭序列上講,你實際上是將自己的位置拔高了,

你變得比你的父母更大,

同時也侮辱了你的父母——

你認為他們沒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這樣做既束縛了你父母,也捆綁了你自己。

你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你的父母。

尊重什麼?尊重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

尊重他們的選擇,無論這個選擇是對是錯。

信任什麼?信任他們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地更加快樂,

信任他們可以自己為自己負責。

 

你拯救不了任何人,

包括你的父母,

我聽馬未都的脫口秀《觀复嘟嘟》中的一期《新疆遊記》,

裡面講到他年輕時候在阿克甦的旅行體驗。

阿克甦的水果很多,他到的那個季節正是杏子成熟的時候,

在上世紀80年代杏子賣得便宜,

怎麼賣呢?是按“腳”算的,“兩毛錢一腳”。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挑一棵樹,

2毛錢,掄圓了踹一腳,然後從樹上掉下來的杏兒都是你的。

因為那裡的杏樹長得不是很高,

地面又都是沙地,你踹一腳,

掉下來的杏兒一不會摔爛,二又是剛成熟的。

最初馬未都選擇了一棵非常粗壯,

上面長滿了密密麻麻果子的杏樹,

可當他掄圓了猛踹一腳,發現那棵杏樹紋絲不動,

一顆杏兒都沒掉下來。

因為那棵杏樹太粗,你的力量不足以撼動它,

也不足以讓你吃到你想吃的果兒。

於是,他換了一棵小一點的樹,

然後踹了一腳,獲得了半桶的成熟杏兒,吃得美美的。

他說,他剛開始覺得別人怎麼那麼傻啊,

這棵樹長滿了杏子怎麼都不踹,

後來他才明白,別人不踹那棵杏樹,是因為那樹踹不得。

這讓我想到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就像那棵大杏樹,不是你踹得了的。

如果你踹它不動,還繼續固執地去踹,

不僅浪費你自己的時間和力氣,

你想去踹其他樹,吃到其他更甜美果實的機會和條件也被浪費了。

 

回到拯救家庭或者父母這個議題上來, 也是同理。

你拯救不了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

如果你把自己的青春和力氣都花在這上面,

去當你父母的拯救者,希望拯救他們,

希望他們能夠改變,你不僅浪費了讓自己成長的時間和機會了,

因為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極可能你拯救不了他們,

還會將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個大問題。

就像一個自己泳技不佳的游泳者,

如果在浪大水流急的情況下去救一個落水者,

那他極可能不僅救不了別人,

自己也被拖入深水中,一命嗚呼。

 

 

我有一個來訪者,近期領悟到這一點,

他說:不要企圖去拯救父母,

因為拯救意味著某種改變。

如果父母能夠改變的話,他們一定改變了,

他們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還無力改變或者還不想改變,

我們作為子女的,

也許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

每一個人都應該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請不要做父母和家庭的拯救者,

不要將父母像一個包袱一樣扛在自己肩上艱難前行,

試著學習割斷與父母在心理上的臍帶,

真正地離開原生家庭,

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當你忍不住去做父母的拯救者時,

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你是父母,

希望自己的孩子困在自己和另一半的關係泥潭中,

活得不快樂,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得快樂?

你雖是父母的子女,但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不要讓不成熟的父母影響了你自己人生的幸福,

你應該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放開拯救父母的執著,過屬於自己的自由人生。

 

 

本文授權轉載自 Meiya,原文 於此

(責任編輯/Lenox )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