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牛奶,致卵巢癌率高 1 倍?!科學家破解牛奶【 7 大迷思】,一次說明白!

好食課

好食課

  • 2018-07-17 10:07
  • 更新:2020-05-19 10:39

每天喝牛奶,致卵巢癌率高 1 倍?!科學家破解牛奶【 7 大迷思】,一次說明白!                                                                            

 

 

文:林世航 營養師

 

牛奶的議題一直以來都非常熱門,

從乳糖不耐症、牛奶會致癌、

牛奶會導致骨質疏鬆症,

甚至有許多書籍聲稱人類喝牛奶是酪農業的陰謀,

站在營養師的立場還是非常鼓勵大家喝牛奶補充鈣質,

所以好食課團隊找了過去 7 個最常見的牛奶迷思,

一次全部破解!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迷思一:

牛奶是小牛喝的,人不能喝!

好食課不得不反問一下,哪一種食物天生給人類吃?

人類之所以強大

就是因為我們會去尋找符合我們營養的食物,

牛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 B2 等營養素,

小牛可以喝,為什麼人類不能喝?

 

迷思二:

乳糖不耐症是人類不能喝牛奶的鐵證?

確實,華人大部分的人都有乳糖酶缺陷的問題,

但這應該說是保有最原先的基因型態,

人類在乳糖酶的基因有個片段,

會在進入兒童期後表現,

造成人類在離乳後乳糖酶會漸漸的減少。

 

而在數百萬年人類發展過程中,

約莫在四千年前有一支人種的這個片段變異,

導致在離乳後乳糖酶並不會消失,

而這一支最後往歐陸遷徙,

所以現在歐美人普遍不會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

但東亞人種還是會乳糖消化不良的問題。

但這不能作為人類不能喝牛奶的鐵證!

因為乳糖消化不良不等於乳糖不耐症,

且乳糖不耐症不代表不能喝牛奶。

 

在 1988 年的研究中發現,

學齡前兒童的乳糖吸收不良百分比約為 15%,

進入到低年級時攀升至 45%,到青春期則達到 70%,

這個調查可以印證東亞人乳糖消化能力低落的問題,

但是真正有乳糖不耐症的青春期僅有 30%。

 

此外,研究亦顯示

我們體內的細菌可以幫助我們

消化 50 至 100 毫升牛乳所含的乳糖,

再者,許多臨床經驗告訴我們

乳糖耐受性是可以訓練的,

還有,即便無法消化乳糖,

市面上還是有很多把乳糖去除的乳製品!

所以,不能把這個當作證據!

 

迷思三:

研究顯示,喝牛奶會導致骨質疏鬆症?

這個迷思來自於一篇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

(JAMA Pediatrics)的研究,

該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喝牛奶,

男生在進入中老年後的髖骨骨折風險提高,

也不會降低女生停經後骨質疏鬆的風險。

但實際上這篇研究發表後旋即被打臉,

有知名學者也投稿至美國醫學會期刊指責這篇研究的設計,

可是很有問題呢!

想想看,實驗設計有問題的研究,

還具有證據力嗎?

 

好食課團隊仔細閱讀這一篇常常被引述的有問題研究,

這研究是採用美國兩項大型流行病學的數據,

長期追蹤成年至中年人的飲食與健康狀況,

並請這些受試者回憶青春期飲用牛奶的狀況,

在追蹤至老年的骨質狀況。

 

 

在這邊想請問一下讀者,

記得十年前的你平均多久喝一次牛奶?

一次喝多少呢?

好食課團隊相信各位一定會說,誰記得啊?

連十年都無法準確回憶了,

那問中年人三十年前喝牛奶的頻率,

誰可以正確回答呢?

那這樣的數據是不是會出現很大的誤差?

 

直指牛奶會造成骨質疏鬆症的書籍或資訊,

常常會有文獻誤差(publication bias)。

意思就是只選擇自己喜歡,支持自己的文獻,

即便只有一篇是支持自己論點,

而有千萬篇可以反駁自己立場的研究,都一概忽略。

 

你知道嗎?

其實有非常多的研究已經指出

不喝牛奶會增加骨質問題的風險!

 

挪威和芬蘭在 1997 年的跨國研究,

探討了 1.1 萬名芬蘭女性的鈣質攝取量和骨折風險,

其中乳糖不耐症的患者,

因為不攝取乳製品而導致使鈣質攝取量大幅降低,

而增加骨折的風險。

在 2004 年時,

紐西蘭的學者也發現不喝牛奶的學童,

骨折發生案例比一般學童高的許多!

此外,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

證實不喝牛奶的兒童,

身高會比較矮而且骨質會比較不健康。

 

迷思四:

班圖人不喝牛奶也沒有骨質疏鬆症?

書本寫道班圖人是非洲少數民族,

這些少數民族很貧窮,沒辦法得到牛奶,

都是吃植物性的鈣質來源,

且班圖婦女一生生十胎,每胎都母乳哺育,

但從來沒聽過班圖人得到骨質疏鬆症的問題,

所以喝牛奶和骨質疏鬆沒有關係。

 

首先,班圖人(Bantu)不是少數民族,

而是語系民族,就像台灣的南島語系,

在非洲大陸上有班圖語系血統的人超過 5000 萬人,

歷史上還發生過知名的班圖人大遷徙。

再來,婦女會得到骨質疏鬆症的年紀在停經後,

如果停經後很快就死亡,

也就不會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

 

有著眾多班圖語系民族的肯亞為例,

在 2007 年時的平均壽命為 55 歲,

在 1997 年時的平均停經年紀為 48 歲,

試問 1997 年的平均壽命應該會只會低於 55 歲吧,

所以這些婦女在停經後很快就死亡了,

哪會發生骨質疏鬆症的問題!

 

再者!沒有聽說過,不代表沒發生,

非洲大陸防治愛滋病、瘧疾、霍亂等等問題就疲乏了,

哪來的經費進行骨質疏鬆症的篩檢?

 

 

迷思五:

吃蔬菜,喝豆漿,這些植物性的鈣不輸牛奶!

過去人們以為蔬菜等植物性食品的鈣質吸收率很低,

不過根據目前所知,

植物性食品的鈣質吸收率並不比鮮奶、

乳製品等動物性食品的鈣質吸收率遜色。

這是一本書上面形容吃蔬菜,鈣不比牛奶差的字句。

就只有寫這樣,完全沒有科學引述或論證。

有些網路文章也寫菠菜或芝麻的鈣含量很高,

是很好的鈣來源,

但是營養素最終要考慮的是吸收量,並非單純看含量。

 

事實上,

大部分植物性的鈣質來源比起牛奶差了許多,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在2004年的一篇研究就指出

植物性鈣來源通常含有高量的膳食纖維、植酸和草酸,

會結合鈣質而減少吸收,

這也導致菠菜鈣吸收率只有 7%,

芝麻更僅有 3.5%,遠比牛奶的 30% 來得低。

 

此外,黃豆的鈣含量約為牛奶的 1.8 倍,

但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降低鈣質吸收;

豆漿的鈣含量僅為牛奶的 1/7,

因此黃豆和豆漿,都不是很好的鈣來源。

 

迷思六:為了刺激乳牛泌乳,

牛都會打了高量的賀爾蒙!

乳牛會泌乳是因為小牛生產,

試問有媽媽在生完小孩後需要打泌乳激素呢?

僅有泌乳異常的媽媽才需要就醫吃一些藥物吧!

乳牛在生產完自然而然就會泌乳,

所以根本不需要打泌乳針!

美國政府允許酪農施打生長激素r-GBH,

能延長泌乳期,讓產量增加,

但在歐盟、台灣、加拿大都是禁止的!

 

迷思七:

牛奶會致癌的三大證據?

牛奶會致癌的消息,

在網路上廣傳的有三個引述來源,

一個一個破解吧。

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

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的Colin Combpell指出

牛奶會導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系列癌症。

 

Colin Combpell教授確實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營養學大師,

但實際上他在許多演講中提到他的研究被嚴重曲解,

甚至有很多話都不是他說的。

好食課團隊拿出他的一篇動物研究來看看。

實驗設計是用黃麴毒素打入老鼠肝臟誘導肝腫瘤,

且吃以酪蛋白(牛奶最多的蛋白質之一)組成的飲食,

在實驗後發現吃酪蛋白組的老鼠,肝腫瘤狀況嚴重許多。

然而,這設計和我們日常生活差異太大了!

 

我們肝癌的問題是多因子的,

最主要是喝酒、B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誘導,

而且誰會直接拿黃麴毒素打自己的肝臟呢?

如果不會,

我們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接觸到大量的致癌物,

那這篇研究的誘導模式就有問題。

 

此研究沒有指出

健康老鼠單吃酪蛋白會不會誘發肝腫瘤,

如果不會,頂多只能說大量的酪蛋白會惡化肝腫瘤,

而不能說酪蛋白會誘發肝癌。

而且在這個研究中酪蛋白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

和人類飲食狀況差距甚遠,

即便每天喝兩杯牛奶,酪蛋白還佔不到一天的10%。

 

 

 

每天飲用 4 次乳製品,

卵巢癌發生率比每天喝 2 杯高出 1 倍?

2004年,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

完成了一項牛奶與癌症的研究,

研究證明大量飲用牛奶導致婦女患卵巢癌?

確實有這篇研究存在,根據BBC報導,

這篇針對 61,084 位介於 38 至 76 歲的女性,

追蹤 13 年,結果發現每天飲用 4 次乳製品的女性,

卵巢癌發生率比每天喝 2 杯的高出 1 倍。

但是!BBC 的報導中,

有確實寫道此篇研究沒辦法確立因果關係,

當一個沒辦法確立因果關係的流病研究,

其參考價值就會減少非常多!

而且,我們一天喝不到一杯牛奶…。

 

哈佛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

和臺灣醫科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

牛奶中的激素物質IGF-I

加速和加強了氯化鉀離子在細胞壁之間的交換,

導致人類卵巢癌細胞的繁殖

和子宮頸癌細胞的加速生長?

 

首先,台灣沒有台灣醫科大學!

而且人類沒有細胞壁!

 

 

IGF-1 為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施打生長激素乳牛的牛乳確實含量較高,

然而 IGF-1 是一個正常的生長因子,

會促進肌肉、肝臟、骨骼、

神經等等眾多組織發展。

 

確實,IGF-1會與癌細胞生長有關,

但我們身體就會分泌一大堆,

外來的影響微乎其微。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研究,

以好發卵巢癌的 50 歲女性,

體內約有 87-238 ng/ml的IGF-1,

喝了總量為 9000 ng IGF-1的牛奶(1.5公升),

體內最多也只增加 2 ng/ml,

遠比自身含量低非常多,

況且台灣不能施打生長激素,

牛奶所含的IGF-1含量會遠比美國的數據低,

這樣還會影響我們體內的量嗎?

 

除了以上三則錯誤的致癌訊息以外,

美國癌症研究所的報告中也指出,

牛奶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與膀胱癌的風險,

但若我們攝取高鈣飲食時(> 1500 mg/day),

喝牛奶就會增加攝護腺癌的風險,

但是我們根本攝取不到這麼高的鈣質含量,

過去調查我們一天也只吃 600 mg,

遠遠低於 1000 mg的建議量,

而且非裔族群本身就是攝護腺癌好發族群之一,

那我們又何必擔心牛奶會導致攝護腺癌呢?

 

 

好食課粉絲團

本文由 好食課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CMoney編輯/ ㄆㄆ

 

【猜你還想看這些】

 

 

好食課

好食課

好食課是一群營養師共同創立的平台,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眾多的知識,往往缺乏著正確性,無所適從的民眾只能相信怪力亂神的資訊。身為營養師的我們,無法放任這種資訊傷害著民眾的健康,於是我們決定成立好食課,讓我們成為健康知識與民眾的橋樑,分享給每一個關心身體的你

好食課是一群營養師共同創立的平台,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眾多的知識,往往缺乏著正確性,無所適從的民眾只能相信怪力亂神的資訊。身為營養師的我們,無法放任這種資訊傷害著民眾的健康,於是我們決定成立好食課,讓我們成為健康知識與民眾的橋樑,分享給每一個關心身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