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路徑窄處,留一步讓人行;
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品。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給人餘地,就是給己餘地。
前陣子,陪友人去木雕之鄉東陽市遊玩,
在一家木雕館,一位匠人正在雕刻,
幾刀下去,輪廓初顯。
我心下好奇,便問他:
“師傅,雕刻的秘訣是什麼呀?”
師傅說:“雕刻人像最重要的是做好兩點,
一是鼻子要大,二是眼睛要小。”
我有些不解,師傅解釋說:
“眼睛小鼻子大,就還有修改的餘地啊。
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
眼睛雕刻小了,也可以改大。
但一開始就把鼻子刻小,眼睛刻大,
後面就沒法修改了。”
師傅說完低頭繼續雕刻,我卻若有所思。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雕刻尚且需要留有餘地,
為人處世不也如此嗎?
如果一開始就做得很滿,
後面發生什麼都無法轉圜了。
正如中國那句老話,
“事不可做盡,人不可做絕。”
所以為人處世,應牢記這一點:
凡事留一些餘地。
穆律羅是17世紀西班牙最有名的畫家和貴族,
他有個奴僕叫塞伯斯蒂。
塞伯斯蒂對畫畫有種與生俱來的喜好,
主人給學生上課時,他就在一旁偷偷地學習。
一天晚上,塞伯斯蒂一時興起
竟然在主人的畫室里畫起畫來,
以至於主人和他的貴族朋友出現時,他都沒有發現。
穆律羅並沒有驚動塞伯斯蒂,
而是靜靜地望著他筆下優美的線條出神,
塞伯斯蒂畫完最後一筆,這才發現身後的主人。
他慌忙跪下,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年代裡,
僕人是可以因此而被主人處死的。
貴族朋友們要求穆律羅嚴懲僕人,
但令人震驚的是,穆律羅不僅給了塞伯斯蒂自由,
而且還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
這是貴族們決不允許的,
他們開始疏遠穆律羅,也不再去買他的畫,
貴族們都說穆律羅是個十足的傻瓜。
穆律羅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聽了只是一笑:
“那些傻瓜又怎能明白,塞伯斯蒂將會是我最大的驕傲。”
(贊助商連結)
300年後,一位歷史學家在寫到這個故事時,補充了兩點:
事實證明,改變一個人命運的,
往往是他自身的才華,
塞伯斯蒂證實了這一點。
一個受後人尊敬的人,不僅僅是他的傳世作品,
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穆律羅正是如此。
強者因為掌握了權力,可以對弱者進行審判。
但體恤弱者的不易,
以一顆悲憫之心對其伸出援助之手,
不至於使其走上絕境,才更令人敬佩。
給比你弱的人留點餘地,是一種修養。
“她不可能賣得好,我敢打賭,
如果超過一百萬本,我把鞋子吃下去。"
一位脫口秀主持人對希拉里寫的自傳如此評價。
上天往往喜歡捉弄把話說絕的人,
希拉里的自傳沒過幾個星期,
就暢銷了一百萬本。
主持人該品嘗鞋子的味道了。
沒錯,他的確吃鞋子了,
並且鞋子是希拉里親自送來的。
不過,鞋子的質地不同尋常,
主持人吃下的是希拉里特意為他定做的鞋子形狀的蛋糕。
那味道一定棒極了,
因為它裡面加了一種特殊的調料——寬容。
面對主持人的嘲諷,
希拉里並沒有給以他猛烈的回擊或等著看他吃鞋子,
而是用一種幽默寬容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這場矛盾。
希拉里因而更加讓人敬佩,
蛋糕鞋子因寬容而更加美味可口。
老話總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生活里,有許多矛盾源於口角之爭,
如果別人在言語上冒犯了你,不妨大度一些,
一笑置之,於人於己都留點餘地。
郭德綱就這樣說過:
“得饒人處且饒人,山不轉水轉,
人生在世,誰都會有馬高蹬短山窮水盡的時候,
留一些餘地,是給自己一些退路。”
給得罪你的人留點餘地,是一種智慧。
其實,人生在世,給別人留點餘地,
往往就是給自己留下生機和希望。
《法演四戒》里有句話說:
“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
給別人留餘地,本質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也將無路可走,
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也將飯碗不保。
做人,多一些體諒,少一些計較;
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備;
多一些退讓,少一些算計。
“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
別人有路可走,你才不會陷入絕境。
凡事給人留點餘地,是一種做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