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圖片純屬示意
很奇怪,做了父母,人會變得越來越嘮叨。
或許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
父母的潛意識裡總是有著牽掛和擔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家長越叮嚀,孩子越反感
女兒過馬路時我總會叮嚀她要左看右看,看看有沒有車;
女兒爬高時我總是叮囑她要注意安全、小心點;
女兒跑著玩時,我總是在後面喊慢一點,別跌倒;
女兒寫作業時,我總是提醒頭她抬起來,坐端正.......
有一天我 10 歲的小侄女跟我抱怨說:
姑姑,你知道每天在爸媽的嘮叨下,
我真的很崩潰,我覺得他們說的話,
每天都是重復,一句都不想聽。
我忽然意識到,大多數的時候,
自己跟女兒說的話也都一樣,
就像背景噪音,其實沒什麼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
如果外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
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反感。
家長不斷重復著同樣的叮嚀,
就是一種反復、單調的刺激,
孩子慢慢就會關閉自己的耳朵,
很多話就成為有聽沒進、充耳不聞。
意識到這點,我開始慢慢的調整方法,
閉上嘴巴,行動起來,
結果我發現女兒聽的比之前認真,
並且我可以將提醒和解釋的時間節省下來,
跟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1. 話要說出口前,
讓自己停頓一下
太多的叮嚀,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而一直在不信任的氛圍下,
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沒安全感和不自信。
人只有生活在被信任的環境下,
才能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在話要說出口前讓自己停一下,
就可以將不必要的話忍住不說出來。
就拿過馬路這件事來說,
之前和孩子講解過很多次,
過馬路的注意事項,並牽她手做過多次。
當我看她要過馬路時,又有點擔心想叮囑時,
就先讓自己停頓一下,把要說出的話咽下去,
跟上她的腳步,如果有任何危險時,
可以伸手拉住她,來代替一遍遍的叮嚀。
女兒從小喜歡爬上爬下,
但我知道她是個小心的孩子,
在她爬高時,我也會停頓一下,
咽下了以前「要小心,要扶好」
這樣的一遍遍叮嚀,而是站在她的下面,
放心地看著她,必要時再伸出手扶一把。
逐漸我發現,咽下不必要的話,
給予孩子動作上的幫助,
比言語的囑咐,更有正向支持力。
不嘮叨,讓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變更強、
更有成就感、也更自在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2. 做好引導,
給孩子點時間改正
有時孩子的一些問題確實會讓人很頭痛,
例如吃飯慢、不收玩具、做事拖拉等,
不管怎麼說,孩子就是不改,
說教也很快就變成了一種嘮叨,
而孩子把大人的話都當成「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
女兒寫字時,有一段時間坐姿老是不端正,
我對她說教多次甚至有時發火,依然改不了。
有一次就這個問題跟她懇談後,
她對我說:「媽媽,我知道要坐直,
但有時候會忘記,我會慢慢改,你要等我。」
她的話提醒了我,飯要一口一口的吃,
孩子糾正錯誤也需要時間,
指望孩子一天內改掉絕無可能,
家長要做的是找到辦法,引導她改正錯誤,
而不是一遍遍無用的嘮叨。
於是我在她面前的臺燈上,
貼了個紙條「坐端正會變漂亮又不會近視」。
慢慢的我發現,雖然她偶爾還是會忘記,
但不需要我再喋喋不休,
只要她看到這個紙條就會知道要坐直。
當一件事說了幾遍起不了作用時,
就要學會閉上嘴巴,觀察孩子行為,
改善自己的引領方式,剩下的就是給孩子改正的時間。
3. 不要讓孩子覺得,
只是說說而已
許多孩子寫作業時都會拖拖拉拉,
總是要等到快睡覺時才開始寫作業,
而按照學校的規定,
家長每天都要檢查作業和簽聯絡簿。
孩子拖到睡前才寫的結果就是,
家長和孩子都得晚睡,作業品質也不高。
女兒曾有一段時間也有這樣的問題。
後來,我與女兒約定,回家後要先寫完作業,
每晚 7 點到 9 點,我會幫助她解決作業中的問題,
並檢查和簽名,但是過了這段時間,我就不管了。
有一次她 9 點多才給我簽字。
我微笑著說「我知道你需要我檢查和簽字,
但是這個事情在 7 點到 9 點間我才能做,
這次你只能靠自己了。
她哭著說,沒有家長簽名,明天會被老師罵。
我告訴她,那你下次必須在 9 點前寫完。
當時,我看著她哭得稀里嘩啦又很無助的樣子,
也覺得對不起孩子,或者是給孩子一次機會?
以往我會說「我都告訴你了,這是最後一次」,
被我念了一頓後,再給她一次機會,
但這次我堅持了自己的諾言。
作為家長要做到言出必行,
並將自己的決定貫徹始終。
雖然當時她很難過,心裡難免有些心疼,
但這會讓孩子明白,父母是說到做到,
現在她確實改掉了寫作業拖拖拉拉的毛病,
每天在 9 點前都會把作業完成,
而且也會自己安排時間。
4. 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家長似乎特別民主,
有些事明明是需要孩子必須做的,
卻用詢問的口氣來問孩子:「你要不要來吃飯?」
「是不是該睡覺了?」「你自己整理房間行不行?」
此時孩子的答案統統都是:不,不,不!
於是引起了爭吵。
其實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對孩子必須要做的事,
家長應當用明確的語言:「吃飯時間到了,去洗手吧。」
「遊戲時間要結束了,收拾一下,5 分鐘後我們回家。」
明確而具體的語言,
讓孩子不會挑戰父母的決定,
讓孩子知道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
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討論。
有些家長跟孩子起爭執時,東拉西扯,
把對孩子的不滿一起發泄出來,
「叫你這麼多遍都不起床,你這孩子就是懶。
吃飯也懶,幹什麼都懶。」
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
改一個你也會念別的,索性你念個夠吧。
所以家長最好面對當下問題,
就事論事,用簡明的話語,表達你的希望。
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
與孩子之間 75% 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少說多做,想好再說,
把用來爭辯的時間省下來,
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
或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不僅能讓你說的話更加有效,
還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何樂而不為呢?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