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心媽
我那剛上幼稚園小班的女兒心心
最近回家嘴裡總冒一個詞
——「第一名」!
這個詞我可從來沒跟她說過,
想必是和她的幼稚園生活有關係。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最近孩子 什麼都想要第一名
我忍不住「八卦」:「心心,
你在班裡幹什麼能得第一名呀?英語?」
「不是的……」「那拍球?」
我想到她近期在家的「勤拍猛練」。
「也不是的,媽媽。」
她聲音明顯小了一些。
突然,她眼睛亮了起來,
興奮得語速都加快了:
「媽媽,我喝水第一名!
我每次都咕嚕咕嚕咕嚕地喝,
我都第一名喝完!」
說著,她還演示起來。
哎呀,真是很不容易啊我的姑娘,
為娘心疼你半秒……
心心爸在一邊聽到了,過來抱抱她:
「寶寶,喝水不用搶第一,
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別嗆著了啊!」
可是心心完全沒有感受到爸爸的那份疼愛,
沒聽進去,一邊玩去了。
不僅僅是自己的孩子,
幼稚園其他孩子都在搶第一
又過了段時間,我發現
心心對「第一名」這個概念越發魔怔了,
不僅僅是她,
同在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們都是。
約著一起出來玩,
幾個小朋友會為什麼「洗手第一名」、
「選甜甜圈第一名」、「點菜第一名」…
爭得面紅耳赤、大鬧脾氣。
心心在家更是霸道,
比如她為了要得上樓梯第一名,
規定我和他爸在下面等著,
等她上完了,我們才能上;
玩員警抓小偷的遊戲,
她指定我是小偷,
並規定要「原地定住」,
活生生地等她來抓。
學校和家長都會灌輸
爭第一的概念給孩子
諸如此類的「不講道理」,
簡直不甚枚舉,傳統幼稚園裡,
老師為了鼓勵小朋友們表現得越來越好,
常常會採用「樹榜樣」、
「評第一」這樣的方法,我能理解。
不可否認,大環境就是這樣的,
上了學還要排名次呢!
很多家長們也覺得沒什麼不好,
甚至平日裡自己也常這樣「激勵」孩子。
他們認為,既然孩子長大不可避免地
要捲入競爭的洪流,
不如早點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以此提高其這方面的能力。
但鼓勵「競爭」
真的是有必要的嗎?
從短期來看,
這似乎是每個人成長所必須面對的,
但當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來看呢?
童書媽媽三川玲有篇文章
《畢業 20年後參加同學聚會,
我發現決定人生勝負的 5條規律》
裡很清晰地討論了這個問題。
她通過分析同班同學
20年後的發展路徑,
發現真正決定人生勝負的因素
並非當時拼死競爭的成績與學習,
而是旺盛的好奇心、
和諧的人際關係與美好高尚的品格。
她從現實人生經驗中得出的這個結論,
心理學家李雪也曾表達過。
她舉例蘋果的成功,
並非是與諾基亞競爭的勝出,
而是賈伯斯跟隨內心,
將自己喜歡的手機創造了出來的結果。
鼓勵孩子競爭
會讓孩子都失去個體特色
回到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來說,
鼓勵孩子間的競爭不僅沒有太大必要,
過度強調「競爭」還是極其有害的。
首先,大前提就錯了,在鼓勵競爭時,
忽視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個體差異」,
找不到個體的閃光點,而是全體奔著
一個單一社會化標準的目標去了。
其次,「成績」這一大標準並不完全靠譜,
每個人適合的位置、
成功的時機都不盡相同。
這場競爭大賽中
真的沒有所謂的「贏家」
那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呢,
他們會不會是「競爭」的受益者?
其實不然,他們明明可以
以「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挑戰自己的,
卻常被我們這些參照物限制了想像力,
變得狹隘與自滿,
不能成為「賈伯斯」那樣的高級人物,
在這場競爭大賽中,
真的沒有絕對的「贏家」。
那我們該如何
提高孩子的實力?
那麼,在這樣的氛圍下,
我們該如何智慧地
引導孩子規避競爭的害處,
同時又提高實力呢?
細節決定成敗,讓我們先從溝通做起!
1、經典句式的反覆運算更新
我們耳熟能詳的 1.0 版本:
「你看看人家吃飯多快!」
「人家作業寫得多好!」
「人家為什麼都不害怕呢?」
「別人怎麼就#%@#¥%@…」
這類說法容易讓孩子忽視事情本身,
將別人作為比較的標準,
還會引起孩子的自卑、嫉妒
或者不屑一顧的心理。
正確的 2.0 升級版:
「今天你把飯全部吃完了,
沒有挑食,這很棒。
不過我覺得速度有點慢,明天試試,
能不能 40分鐘以內就把飯吃完?」
「今天寫作業用了 2個小時,錯了 4題,
相比昨天有很大的進步,
明天我們看看,
時間能不能更加短,又錯得更少呢?」
簡而言之,
就是正確評價,對事不對人,
由此孩子會明確知道該提高的方向,
從而更容易關注事情本身,
不斷挑戰自己,更有自信。
2、小細節,促使孩子思維升級
首先看看常用的 1.0 版本:
「這次考試得了 100分,你真棒!」
「這麼難的拼圖都完成了,真聰明!」
「這次圍棋比賽你得了第一名,
我就知道你有天賦!」
而 2.0 版本是這樣的:
「這次成績不錯,
看的出來這都是你最近努力的結果!」
「這麼難的拼圖都完成了,
媽媽發現你很擅長找規律,
並且拼圖的先後順序把握的很好!」
「這次圍棋比賽你得了第一名,
看來每天練習半小時還是很起作用。」
細心的你們或許發現了,
1.0 版本過於重視結果,
孩子們就會非常在乎「輸贏」,
贏的時候不可一世,
輸的時候接受不了、沒有平常心。
並且,因常被誇讚「聰明、有天賦」,
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維」。
而 2.0 版本引導孩子從過程中學習,
鼓勵孩子的努力、習慣與堅持,
更有助於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
史丹佛大學教授
Carol Dweck 的研究表明,
相對於「固定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是
「能力漸進論者」,
他們更加能從過程中獲得樂趣、擁有復原力,
並更加重視自己是否從中學到了東西,
而非是否通過了考試。
以上是家長引導孩子追求自身進步,
同時又不過度在乎「輸贏」的一些基本原則。
如果孩子對輸贏很執著,
那我們又該如何
引導他們正確看待?
如果孩子已經對「輸贏」格外執著了,
就如文章開頭出現的這樣,
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呢?
答案是:與孩子一起玩遊戲。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提到,
成人與孩子遊戲的重要意義之一就在於,
我們可以讓孩子贏,
在我們這裡,
孩子能感受到自信,擺脫無力感。
其實文頭的心心
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
怎麼說呢?
心心邀請我和她玩上樓梯的遊戲,
同時她又制定「不平等條約」
——我需要等她上去了我再上。
這正是孩子在遊戲這個虛擬世界中
療癒自己的信號,
沒錯,孩子並不會主動跑來告訴你:
我覺得自己很笨,總是贏不了別人。
故意演出一個
失敗者的傷心與不甘給孩子看
遊戲就是孩子的語言,
明白了這點,
我就將計就計,按照心心的規則,
我誇張地演出了一個
「失敗者」的傷心與不甘。
在這個遊戲反覆玩了近一個月之後,
心心從最初被我的反應逗笑,
到開始安慰我「這不過是一個遊戲」、
「輸了也沒什麼,下次再加油!」
我知道她已經不再執著了。
果然,又過了段時間,
她再也不要求玩這類遊戲,
也很少再說「我要做第一名」。
當然,還有一類孩子,
情況完全相反:
他們是同齡人中的「常勝將軍」,
可是,他們不能接受任何一次小小的失敗。
針對這樣的孩子,
我們可以和他們玩「輸贏」有關的遊戲,
淡化他們對輸贏的在意。
比如,我們可以玩「擲硬幣」的遊戲,
硬幣正面朝上代表「贏」,反之為「輸」。
遊戲的重點在於
雙方誇張地表現出輸贏後的情緒,
舉例來說,
贏的一方可以一邊跳著「勝利之舞」
一邊驕傲地大喊
「我是這個世界最厲害的擲硬幣者!」
而輸的一方要表現出捶胸頓足、不敢相信。
在這樣輸贏切換很快的情況下,
對情緒的聚焦就如同一面鏡子,
讓孩子看見心態失衡的自己,
給他們留下思考的空間。
我們要培養孩子能力,
也要讓他永保善良和寬容
為人父母,一方面我們要培養孩子能力,
希望他的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
更有尊嚴、更加體面;
另一方面,面對社會洪流,
我們又願他能永保善良、
懂得合作、利他並寬容,
而不是最終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因為我們知道這才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同時也是人生這場馬拉松的決勝關鍵。
看更多好文,與孩子一同成長:
- 原來他是這樣教小孩的!3 個小孩 活潑乖巧有禮貌,聶雲就靠這 5 招!父母們都該看看,受用無窮!
- 吼孩子時,你有考慮 孩子的感受嗎? 帶著「情緒」的教育, 是最「無用」的教育...
-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經常發脾氣的父母,正在摧毀你的孩子!(深度好文)
- 父母再疼孩子,也要立下 3 大規矩!十年後,孩子一定會感謝你
- 你最該留給孩子的 不是房子、金錢,而是這4個 能力!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