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聽話,不如聽他們說話!父母懂得傾聽,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 2018-04-10 00:28
  • 更新:2018-07-17 09:18

教孩子聽話,不如聽他們說話!父母懂得傾聽,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圖/shutterstock)

 

一週前,我家孩子突然變結巴了。

孩子兩歲半,剛剛上早教班,半日託管。

有天把他從早教中心接出來吃午飯,

我發現他有點不對勁。

他平常點菜的時候

會對著功能表上的圖片問我

「媽媽,這是什麼呀」,

那天,他點了十幾張圖片,

問的都是:

「媽媽,這-這-這-這-是什麼呀?」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本以為他故意學其他小朋友,

結果他是真的口吃...

我沒怎麼當回事,

猜想可能是看到別的小朋友說話口吃,

他學著好玩吧,

應該過幾個小時就好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

從下午到晚上,他說話一直是這樣,

睡覺前,他翻開他的《粉紅豬小妹》繪本

開始講述故事內容:

佩-佩-佩奇有個弟-弟-弟-弟叫喬治。

他看書一向認真,

況且《粉紅豬小妹》是他近期最熟悉的繪本,

不像是在開玩笑或是在猶豫。

我換了另外一本他熟悉的書,

指著他平時如數家珍的交通工具,

問他認識哪一些,

他把手指點在拖拉機的地方,

吃力地說:

「這是拖-拖-拖-拖-拖-拖...」

他的小臉憋得通紅,

那到了嘴邊的「拉機」二字也沒有說出來,

最後,他挫敗地低著頭請求我:「媽媽說。」

此刻,我才確定他不是故意的。

 

我找老師瞭解過,

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沒有口吃的情況,

當天沒有任何讓他產生

驚恐或者不快的突發事件,

這個變化來得毫無徵兆,沒有任何頭緒,

我只能自己慢慢去摸索他的心結。

 

孩子在放鬆時,才會不口吃

慢慢地,

我發現孩子在兩種情況下不口吃:

唱歌和背唐詩,

這是他最喜歡的兩件事情,

他在嬰兒期就表現出

對節奏和韻律的極大興趣,

我也曾刻意培養他這兩個方面的愛好,

在唱歌和背唐詩的時候,

他永遠都是興高采烈的,

這就說明,

只有讓他說話時完全放輕鬆,

他才能恢復正常。

 

 

解決口吃的辦法,

就是讓孩子放輕鬆

我查閱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和網路資料,

所有針對口吃的辦法

都無一例外的是讓孩子放輕鬆,

鼓勵他勇敢的表達自己,

這與我的預想也不謀而合。

家人和老師都達成一致協定:

不刻意提醒他矯正,

盡量讓他情緒放鬆,

他說話時我們都耐心的聽,

等待他把意思表達清楚。

 

教育孩子,

傾聽比訓導還重要

有天晚上,他想坐商場門口的遊樂車,

遊樂車有兩個位置,

他興沖沖地爬上車後,

坐在右邊的位置,

同時,左邊來了另外一個小妹妹,

想與他同坐。

小妹妹在往車上爬的時候,

孩子迅速伸手打人,

我本能地呵斥住了他,

他縮回了手,

但眼裡卻泛著淚花,嘴巴癟著,

一副很委屈的模樣。

想到最近他一直

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狀況,

我轉變了態度,輕聲問他:

「為什麼要打人呢?」

他拍拍左邊的位置說:

「這-這-這-這-裡-媽媽坐。」

 

我這才反應過來,之前他坐遊樂車,

一直是我陪著他的,我習慣坐他左邊,

原來,在他心裡,

那個位置是預留給我的,

如果我沒有嘗試去傾聽他內心的想法,

我只會覺得這是一個愛攻擊人的小孩,

並愧疚自己沒有把他教育好。

幸好是多問了這麼一句,

我才知道,打人並不是他的本意,

只是他覺得媽媽的位置受到了侵犯。

可能這種場景很多家長都很熟悉吧!

我們總想讓孩子好好聽話,

卻從未想過要好好聽孩子說話,

可是,傾聽並不是一件多餘的事情,

有時候它比訓導更重要,

瞭解了孩子的動機再去引導他們的行為,

比強加意志更有效。

 

當孩子常被忽略,

他就會不表達或變得很緊張

經歷了遊樂車這件事,

我越發覺得孩子是在以

一種特殊的方式在提醒我們:

他需要大人傾聽他的心聲。

因為說話常被打斷或忽視,

自己的意願無法表達出來,

便索性不表達,

或者是想表達自己的時候就變得很緊張。

 

不接納孩子的情緒、想法,

就會破壞親子關係的平衡

與此同時,

我也發現孩子與他爸爸之間的關係突然變得很微妙。

我們在網上購置了一台孩子期待已久的兒童自行車,

他爸爸花了兩三個小時來組裝零件,

當時孩子很高興,

一直圍著爸爸跳呀蹦呀,

還一直念著要跟爸爸幫忙。

隔天,我問他,

這個是爸爸花了很多心血拼起來的,

爸爸是不是很厲害?

平時,爸爸就是他的不二偶像,

爸爸能解決很多媽媽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他心裡,爸爸是無所不能的,

所以,每次我們有類似這種對話,

他就會自豪地說:爸爸最厲害!

然而這一次,

他並沒有表現出我意料中的得意樣,

他歪著頭對我說:爸爸不高興!

 

我想起那天下午,

孩子興沖沖地摸零件,

在他爸爸面前晃來晃去,

阻撓了組裝車子的進程,

他爸爸心急,不耐煩地責備過他幾次。

孩子哪能讀懂大人變相的支持,

當他迫不及待的心情不被理解,

他只會誤以為爸爸不願意幫他組裝車子,

認為自己並不受爸爸喜愛。

那幾日,他對爸爸的態度也是表裡不一。

每天他都會不停地問我:

「爸爸去哪裡了?爸爸什麼時候下班?」

可是,當爸爸抽午休時間出來陪他吃飯時,

他會發脾氣趕爸爸走,

說不想跟爸爸一起吃飯。

 

孩子與父母接觸,

心理渴望卻表現反抗,

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這種狀態很讓我緊張,

父母離開時情緒波動大,

但在父母回來時心裡渴望與父母的接觸

卻同時也表現出反抗情緒,

這種在心理學上

稱為「矛盾型依戀」,

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孩子的話需要我們傾聽,

孩子心底的聲音同樣需要我們傾聽。

當他們的想法不被接納,

情緒不被接納,

親子關係就很容易受到破壞,

從而產生不安全感。

 

拒絕傾聽,

是親子關係中最大的殺手

這段時間,

我不敢確定孩子不同的異常表現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

但我可以確定的是,

每一個異常舉動都在指向一個意願:

他需要大人更多的耐心。

發現問題後,

我們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聽他說話,

在我們努力的同時,

孩子也有了些轉變。

 

當孩子被父母傾聽、尊重,

才會敞開心扉說話

首先是結巴的問題在慢慢克服了,

原來一句一結巴的,變成了偶爾結巴,

更讓人欣喜的是,

昨天吃完晚飯後有兩個小時,

他一直在滔滔不絕地說話,

卻完全沒有犯過一句結巴。

雖然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但恢復正常指日可待,

他心裡應該明白,

不管他說得再慢、再卡,

我們也會耐心的等待他把每一句話說完,

也因此不緊張了。

此外,他也越來越愛表達內心的想法,

和爸爸說好去體育公園玩球,爸爸失約,

他會不斷地提醒說「爸爸說話不算話」,

而在此之前,

發生過無數次這樣的情況,

他都是逆來順受,任由父母安排。

可能只有在確定自己會被傾聽、會被尊重之後,

才會敞開心扉,

把最真實的想法說給我們聽。

 

 

父母學會傾聽,

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內心

伏爾泰說:

「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

只有學會傾聽,

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也只有學會傾聽,

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尊重。

與其說這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場挑戰,

不如說是我們教育路上的一堂警示課,

它讓我們反省,

如何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讓孩子聽話,

不如好好聽孩子說話,

孩子,別急,

你說的每一句,

爸爸媽媽都會認真聽。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作者簡介:二次元貓小姐,

一個只想寫好文章給你看的塌鼻子姑娘。

微信公眾號:二次元貓小姐(tqq1214cat)。

本文由 二次元貓小姐 授權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Sindy)

 

 

 

微信公眾號們

微信公眾號們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

來自微信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