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國外
近年來都發生一些隨機殺人事件
這些動搖社會、衝擊人心的事件中
最讓人感到震驚的是
不少犯下這些罪刑的人都是青少年
而且,他們並非以金錢為目的
或對被害者有恨意
而只是「想要試試殺人」
「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
無差別殺人、隨機殺人的加害者
犯案後大都說了這句話,
令人莫名憤怒又莫名害怕。
到底具體來說是哪句話
是哪個動作影響了對方,
我們卻很難說個明白。
一個人會走到想要「無差別殺人」這樣的地步,
到底歷經哪些事情?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作者:碓井真史
犯下這種罪刑的青少年
成績不錯,卻不擅長人際關係
「誰都可以」、「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
說著這種話,犯下無差別大量殺人的青少年們,
成績雖然不錯,卻不擅長人際關係。
然後在某一個階段,
他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
或社會生活遭遇挫折。
「不擅長人際關係」
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
往外看,不擅長人際關係的藝術家、
電腦技術員,比比皆是,
他們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能力,
朋友雖然不多,仍有幾位好友,
身邊也有好的家人,過著幸福的日子。
但是,無差別大規模殺人者們,
彷彿孩子般不斷地執著於親子關係,
嘆息著沒有朋友、沒有固定的職業,
或感覺自己的人生比實際上更悲慘。
他們有如非行少年般憤恨社會與暴走,
不能滿足於打破學校玻璃,
所以在路上無差別殺人。
我們想想,你的家人沒有問題嗎?
你的學校、職場、居住的城市,
都沒有問題嗎?
懲罰無法培養出道德心
你的心裡也有某些憤怒或憎恨吧?
或許也有誘惑你去犯罪的種子。
青春期、青年期時,
你也曾經很不穩定吧。
現在的孩子們也一樣。
但大部分青少年不會犯罪。
你呢?你為什麼沒犯罪?
是因為不想要被警察抓?
還是因為害怕刑罰?
根據調查,非行少年們也會做壞事,
但是想逃避處罰,
有時甚至因此犯下更嚴重的罪。
奈良放火殺人事件的犯案少年說了謊之後,
因為想要逃避父親的懲罰,
所以放火把家燒了。
正確想法:不是怕懲罰不做
而是因為壞事就是壞事
正確的想法是:
不是因為會被懲罰,所以不做壞事,
而是因為壞事就是壞事,
做壞事是不可以的。
的確,在幼兒時期,
一定的強制力是必要的。
對於想摸熱爐的孩子,
家長會打一下他們的手吧,
某些時候有必要用威脅或強制的方式
阻止小孩子做壞事。
但總是用這種方式管教,
無法培養孩子的道德心。
使孩子恐懼或使用強制力管教,
只會教出懂得逃避挨罵的孩子。
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期,
有必要順勢逐漸減弱強制力。
這麼一來,孩子就會把父母的憂心內化,
想做壞事的時候,內心就會感到痛苦。
想培養心中的道德本質,
單單懲罰或說教是不夠的
不可欠缺的是愛的基礎。
孩子應該在被愛著的實際感受中,
培養出好好對待自己的能力,
要想著:因為是這樣珍貴的自己,
所以不可以做壞事。
如果感覺連父母都不愛自己、
自己沒有價值,
很難想像這樣的人會提醒自己不要做壞事,
而要做個好人。
一般人就算辛苦也要遵守規矩、
壓抑自己的欲望、考慮他人,
然後努力達成一件事。
會失去這樣的想法,
跟一般人「不會想費工把腐敗的青菜,
做成好吃的料理去招待別人」是一樣的。
如果食材本質已經壞了,
不要說料理了,只會想把它丟掉吧。
青少年們會失敗,也會不小心做壞事,
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絕望。
犯下凶惡犯罪的青少年們,
都是被孤獨及絕望感壓垮的孩子。
做了壞事,就斥責他們做錯了,
但不要總是以父母立場去逼迫孩子,
想控制他們,
要讓他們自發性地不去做壞事。
讓孩子知道,不管是怎樣的大失敗,
或是做了什麼壞事,
父母絕對不會丟棄他們。
按讚 BOOK粉絲團 👍👍
喜歡閱讀的你,一定要看!
透過文字,增加人生、情感的厚度
本文節錄:【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一書
作者: 碓井真史
譯者: 李怡修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