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從前年底到今年初,平均薪資都陸續調帳,從大家印象中的 22 K 到 24 K,新聞陸續報導幾家餐飲品牌調薪,麥當勞正職起薪則是 27 K,王品的時薪人員,摩斯漢堡正職人員起薪是 31 K...更是在基本薪資 163 元往上加 7 元,是不是好羨慕?
文 / 洪雪珍
只有王品敢講出絕對數字
我得承認,王品讓計時人員加時薪 7 元是誠意十足!去年有一家外商連鎖餐廳,旗下有多個品牌,他們的主管曾用充滿興奮的口氣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時薪人員只要做滿兩個月,績效佳者可以調薪,我就問他調多少?答案是調 2 元 !一天做 4 小時的班,不過加 8 元,一個月做滿 22 天,總共加 176 元,在台北買兩個排骨便當都很勉強,雞腿便當則別想了。
企業再不調薪,哪裡有競爭力招募人才?
另外,大家有沒有想過,政府道德勸說多少年,希望企業調薪,都不怎麼有人理,只好搬國庫的錢做大爺,在 2018 時先給軍公教人員調薪 3 %,示範給企業們看。後來軍公教不再調薪,餐飲業調帳薪水的新聞卻屢見不鮮,獨獨餐飲業看好台灣經濟,佛心來也?當然不是!真相是服務業大鬧人力荒!這十多年來,餐飲業的發展幾乎是一枝獨秀,看電視新聞就知道,每小時都會報導一兩家餐廳,我的同學回來台灣後都說:「台灣哪有不景氣?」他們去吃的餐廳不是大排長龍,就是座無虛席,價格也不便宜,結論是 :「台灣人人都吃得起,哪裡有你們說的領低薪?」
雖然低薪又血汗,有夢想的人還是跟風進了餐飲業
在畢業季報導有哪些熱門行業,名單裡一定有餐飲業,使得很多年輕人跟風進了餐飲業,以為裡面有夢想與分紅。加上這二十年來大學林立,青年九成以上都進大學念書,可是學費太貴,讀不起,就去打工;沒有一技之長,能打什麼工?通通進了餐飲業,不是在外帶飲料店搖著珍珠奶茶,就是在餐廳端著盤子,讓餐飲業享盡「人口紅利」之福。多年過去,餐飲業仍然不改血汗與低薪的工作條件,加上台灣少子化速度驚人,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不見,雇不到人,這才是他們調薪的原因。
調薪又怎樣?根本沒時間花錢…
三年前,我姪女在上面調薪餐廳的一家擔任店長,住在我家,雖然我工作三十年,也在人力銀行任職,對於各行各業的生態多少知道一些,我還是要說,沒見過有人這麼幹活的!老實說,一整年裡,我在白天沒見過她幾回,通常都是夜裡起來上廁所時看到她,我們的對話經常是這樣的:
「你幾點回來的?」
「兩點吧。」
「又是這麼晚?」
「沒辦法,必須打烊。沒有工讀生,自己要去頂這個班。」
「那麼,明天幾點上班呢?」
「四點一定要到,有人訂早餐,還是沒有工讀生,得自己去搞定。」
她幾乎以店為家,有一次我終於忍不住,問她天天加班,加班費累積起來一定很驚人吧?她告訴我,店長不能領加班費,那一刻我的心都滴血了。拼得連命都不要了,總有個盼頭吧,獎金呢?她回答,「公司把目標訂太高了,很難拿到。」
血汗的工作條件,只能欺負沒有專長、又想開店的人後來我上網 google 一下,才知道這一家的店長都是這樣幹的,不是只有我姪女沒日沒夜又沒獎金可領,薪水只有 27 K 至 29 K。後來姪女為了免去夜裡騎車危險,她搬離我家,住到店的旁邊,我很難想像她的薪水是怎麼應付房租與吃用?於是我再 google 網友的說法,原來他們根本忙到沒時間花錢。
這樣的工作條件,只能欺負一種人,沒有一技之長,又有開店夢想的人,但是這種薪水連養活自己都困難,哪裡存得到錢開店?這樣的熱血是不可能持久的,在餐飲業找夢想的潮流勢必褪去,這也是餐飲業找不到人的第二個原因。
走向自動化後,人的優勢、前途在哪裡?
人越來越難找,餐飲業當然要變則通,朝向線上訂餐,現場提供點餐機,以及廚房自動化,一步一步將人力需求減至最低。星巴克自從 2015 年推出行動點餐 App 以來,打算廢掉收銀台,挪出更多空間沖泡咖啡。那麼,請告訴我,餐飲業忙著走向少人化,將重複性的工作內容儘量機械化,在餐飲業打工的前途在哪裡?如果看不到未來遠景,人力就不會投入餐飲業,找不到人手,也會加速餐飲業的行動化與自動化,未來「行動點餐」將占速食業者 10 % 的銷售。
餐飲業加薪,三個背景因素
不論是麥當勞、摩斯、或王品…餐飲業陸續宣布調薪,說的是以下這三件事:
1. 工作條件差
2. 人口紅利消失
3. 工作沒有前途
都走到這步田地,他們還能不加薪嗎?而媒體在替企業做公關報導時,有看到背後的悲涼嗎?
更多洪雪真獨特觀點,好文推薦你:
- 「我孩子是奧運金牌!」郭婞淳、麟洋配…台灣好手征戰奧運屢傳捷報,該不該培養孩子成為運動選手?洪雪珍:少人走的路,更需智慧
- 台灣 19 歲桌球好手林昀儒 首次奧運就奪銅!3 年後可望爭金牌?洪雪珍揭 8 大職涯關鍵年齡
- 賣場苦拚 20年,月收僅 7萬… 她中年轉職,花2年「找對工作」,年薪一口氣破 210萬!
- 35歲決定自己一生該領多少薪水,別交給算命師決定!趁年輕多打拼 準沒錯!
- 想提早退休?往後餘生只剩「懶」!知名專欄作家批:上了年紀 更沒有資格 輕忽這世界的規則